这叔侄二人的扳话,陆遥天然毫无所知。
因为邺城表里骸骨堆积如山,此中数人的尸身至今寻觅无着,故而只能以他们惯用的兵器或随身衣物之类落葬,入葬前高呼他们的姓名,招引魂兮返来,前后三遍乃止。当代的风俗,“有人死而亡其尸者,而招魂葬”。固然很多饱学大儒对这类做法很不觉得然,但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越来越多的人死而尸身无着,因此招魂葬越来越常用了。
文士微微点头:“智、信、仁、严这四德倒还勉强过得。至于勇……竺儿,你所的乃是大谬。战阵之上不避矢石、冲锋在前,不过是匹夫之勇,非为将之勇。为将之勇者,判定也。这陆道明初到建门时,因为官员与百姓争相流亡,堵塞通道,竟然勇于当场斩杀新蔡王三卿之一的司马瑜,以此整肃次序……这才是决定整场战事的关头行动,这才是真正的为将之勇。”
邺城东郊,漳水南岸的一片坡地上,了望邺城巍峨、漳水如练,后有山形层叠为靠。此地间隔前魏宗室诸王坟冢不远,据是墓葬之佳处。在坡地的西南角,新立起九座坟冢。薛彤等人围立在坟前,冷静地看着陆遥、丁渺施礼如仪。
这九人,无不是跟从着陆遥、丁渺出身入死,建立过赫赫功劳的懦夫,在上党、在晋阳、在中原、在河北,都曾经留下他们奋勇厮杀的萍踪。这九人中,此中队主以上者四人,军主一人。不管是将校还是士卒,他们都冲锋在前,毫未曾有半点胆怯。仅仅在过的邺城战役中,这九位懦夫所杀死的贼寇不下百数,终究贼酋汲桑授首,也与他们的奋战干系至深。
往漳水南岸通衢方向的某条岔道上,正有另一支小步队斜刺里穿行过来,眼看着这支军队蜿蜒向北,便勒马止步,等着雄师先行。
他策马前行,走在全军最前。却听蹄声得得,是薛彤从侧后赶了上来,朴直严厉的面庞上隐有忧se。
旗号扬起的同时,数千铁蹄踏地之声轰响,一向在山坡下候命的将士们追逐了上来。
******
曾子曰:慎终追远。慎重地办理丧事,虔诚地祭奠远代先人,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仪礼》十七篇中,言丧礼者四篇,言祭礼者三篇,详细规定了丧仪的各种步调。固然世易时移,很多处所的风俗细节有所窜改,但大抵上,仍然保持着原有松散浑厚的气势。晋阳大战以后,陆遥就极力收殓了部下士卒们的尸体,停止了昌大的葬礼。如许的葬礼毫不但是为了收拢民气,更多的是为了告慰陆遥本身。而每一名将士的灭亡,都会带给陆遥沉重的压力,提示陆遥,他的肩头上还扛着对更多将士的任务。
这中年文士细细旁观陆遥所部军容,啧啧奖饰不已。
待到拜祭的典礼完成,世人四散开,歇息半晌。
待到汲桑伏法、石勒败退以后,陆遥所部安营在建安驿也就是红袖招的四周。正撞见田甄的部下清算局面,把房舍一一清算了,再将各处尸身都扔将出。无巧不巧的,有一具抬出的尸身恰落在何云眼中……那清楚便是前ri里与他扳话甚欢的小女娃幽若。这对于方才进入知好se而暮少艾年纪的何云来,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此番邺城之乱,伴同陆遥东出太行的三十名将士战死了九人。此中,从牢城突围时,战死了上党郡铜鞮人赵姚、河西羌人后嗣莫折万载。在建门城台与石勒交兵时,战死了谯国龙亢人丁瑾、新兴郡晋昌人郭健、太原国阳曲人何允之、太原国祁县人陈森。而在建门外与汲桑的战役中,又有清河国东武城人宋悌、西河国中阳人杨配和杂胡降人洛奕干前后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