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裕挑眉望向郑经,他没去过河北,但是一个胡人政权,再如何正视文明和农业,也不能与江左比拟,而阿大又不是会打诳语之人,俄然想到一事,遂问道:“阿大,你不会是踌躇了吧?”
话音一落,就听到一阵马蹄声传来,火线不远处,尘烟扬起,桓裕目力极佳,见此景象,正欲劝郑经翻身上马分开,却听郑经欣喜道:“不消担忧,是本身人。”
次日凌晨时,宗侃和桓裕一/夜酒醉复苏过来时,桓裕重提此事,宗侃的嘴角不由抽动了几下,连声道了句不必了。
三人中,因郑经一向在操琴,因此相较二人酒喝得少,现在,也唯有他是复苏的,忙望向宗侃道:“君长兄醉了,今儿就到这儿,先下去歇息吧。”
千古江山,古今不定;
“正有此意。”一旁的郑经笑道。
桓裕一时猜疑,诘问之下,宗侃只好道出真相,“郑宗两家欲结秦晋之好。”
一听这话,桓裕想起郑经昨日的发起,不由扬眉对郑经嘻嘻笑道:“阿大,我悔怨了,昨日不该回绝的那么完整,如果我能娶你九妹,我和你就成了郎舅,和君长兄成连襟,如许就真不消甚么劳子结拜了。”
桓裕转头看了郑经一眼,对上郑经狐狸似的笑容,心头的猜疑一下子就消逝了,看来不是偶合,而是阿大成心安排的,“我和阿大跑马,倒没想到,仅仅半日工夫,就到了新郑境内。”
宗侃自是欣然应之,又道:“我的部曲就驻在这四周,既来了,不如去我大营中坐一坐,喝杯水酒。”
“甚好,”桓裕笑道,“那君长兄唤我一声阿平便可,也不必称少将军。”
歌声刚停,正值酒酣耳熟之际,俄然桓裕起了身,脚步有些踉跄地走到郑经跟前,伸手便搭在了琴弦上,高吭的琴音一下子就停止了,郑经俄然被打断,不由微微皱了下眉头,只听桓裕道:“既然我们三人志趣相投,不与效仿前人,桃园三结义。”
相逢一笑,且筹知已。
“方才我内心还在计算着,我来了都有一会儿,估计君长兄获得动静,也该来了。”
奄奄傍晚后,帐下灯火明,七弦琴,乐律动,清酒一杯歌一曲:
又听郑经道:“羯胡法政严苛,杀人甚多,我并不否定,但是石赵政权建立以来,倡导经学,劝课农桑,却也是真。”
只听那们青年保护长庚道:“回大郎,五郎连夜领着五千部曲,赶往高平城了,说是要缉捕乙浑宇,温主薄拦不住,只好派小的快马赶过来,禀报大郎。”
话话音,人马已到了跟前,停了下来,下了马,宗侃把手中的缰绳扔给一个兵士,快速上前几步,望着郑经扬声笑道:“公然是你,我听人来报,说四周来了两位青年郎君,另有三十余保护跟从厥后,我当时便想到是你。”
听了这话,桓裕不由转头望向郑经,非常不觉得然,对羯人的印象,是因名声所误。
“没有,不过传闻羯人残暴,杀人如麻,此次北伐,我本来是建议父亲北伐河北,只因父亲的目标是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方才作罢。”
说着,伸手指了指面前一片荒凉的地步,“我这一趟去襄国的途中,颠末石赵很多处所,所到之处,皆是绿油油的一片,地步并不像这儿一样,荒凉无人耕作,而是全数都种上了麦黍,他们用脚踏翻车抽水,灌溉地步,对农业的正视,不输江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