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里,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抬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
胡笳本自出胡中,响不足兮思无穷――《胡笳十八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暮年的老友蔡邕之女蔡琰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蔡琰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这段史实,被先人称为“文姬归汉”。蔡琰归汉后,悲叹本身运气多舛,现在固然安宁,母子却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在这类处境下,蔡琰写下了传播于世的《胡笳十八拍》。
正如赋中最后两句“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所述,蔡琰的暮年相对平和安宁。曹丕曾为丁廙这篇赋作《蔡伯喈女赋序》,序中描述简朴的提到了文姬归汉,“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董祀。”
******************************************************************************
内容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中间)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存亡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歌颂,两邦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令媛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冲弱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蔡琰之父蔡邕,为东汉末年闻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所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汉族名曲在后代的广为传播进献甚巨。《后汉书·列女传》称蔡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乐律”。在父亲的熏陶下,蔡琰自幼爱好音乐,并有较深的成就。《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小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重金赎回文姬,因而她写下了闻名长诗《胡笳十八拍》,论述了本身平生不幸的遭受。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固然各有分歧,但都反应了蔡文姬思念故里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度冲突的痛苦表情。音乐委宛哀痛,扯破肝肠。
******************************************************************************
蔡琰生逢乱世,暮年家门不幸,再加上本身平生三嫁,其运气甚为盘曲。或许磨难是产生巨大艺术作品的源泉,恰是这些旁人未曾有过的经历,使得蔡琰给先人留下了传世佳构。她的成绩,她的才情,涓滴不弱于建安七子。介于几千年男尊女卑的黑钱,《后汉书》中蔡琰不被伶仃传记,这使得她没法与同期其他汗青人物并列。她的事迹也不入《儒林》、《文苑》等传记,而是被列于《后汉书·列女传》,篇名为“董祀妻”。《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蔡琰的笔墨未几,但评价极高,说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