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香局“掌修和御用诸香”。内有提点一人、司令一人。
太病院署址的变迁之明朝
明、清期间正阳门(俗称前门)内的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一带,曾是很多衙署的地点地。在这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处所,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机构,那就是为皇家治病的太病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帝国主义逼迫清当局签订《辛丑条约》,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迁走。太病院一时找不到新去处,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太医白文寿宅第应差。不久,太病院又暂移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另建新太病院,三年完工(此址辛亥反动后,改成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大门三间,随门有房,西为听差跑堂东为科房。东有地盘祠一间;西有铜神庙一间。宜门内,东西厅各五间,是太医以下医官办公的处所。正北为大堂。后院是二堂,相沿原名仍称“诚慎堂”。院内东房三间是“首级厅”,西房三间是“医学馆”,东耳房二间是“碎务处”,西耳房二间是“教习室”,北面另有诸生自修室。这个太病院新署,现在遗址尚存。即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170地安门东大街太病院二堂街一百十一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和一百一十三号文物局家眷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瞥见当年的础石。二堂及东西厅房均保存着本来的修建,只是已成住房。但是从这些修建中,能够设想到当年太病院那种森严华贵,奥秘莫测的景象。
御药局“掌两都行箧药饵”。内设达鲁花赤一人、局使二人、副使二人。
两具铜人,在战乱中失落其一,所存一具,藏于明太病院的药王庙里,但这具铜人,是经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新修铸过的。这些前朝遗物,因年代长远,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石刻笔迹已漫漶不清,铜像睮穴也已暗淡莫辨。明英宗号令新建太病院时,砻石范铜,重修《针灸图经》石刻和仿铸针灸铜人,置于院署,以供法度。明嘉靖时,针灸学家高武曾铸有铜人三具,男妇孺子各一。明万历中,医官杨继洲,又于太病院铸铜人一具。以是自北宋以来,前后共有针灸铜人七具。清末地安门外太病院新署“铜神庙”内供置的不知是哪一具铜人。
御药局和御药房
太病院下辖八个机构:
机构及品服
官医提举司办理有关医户及差役有关诉官司宜。共设四所,别离位于多数、保定、彰德、东划一四路。各所均设有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二人。在天下十路也各设一所。
康熙十年(1671年)决定,御药房不再附属太病院,直接划归外务府,这是个较大的变动。御药房直接划归外务府后,其所需之药品,每月两次,按利用的种类、数量,则径向太病院传取。每三个月,缮折奏销一次。至于御药房配制药物所用的食品、树枝及器具等,则向有关司署传用。如所用红枣、胶枣、荔枝、龙眼等,行掌仪司(掌内庭礼乐之事,并考核寺品德级);兔雀等,行都虞司(总管内府山泽之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