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具铜人,在战乱中失落其一,所存一具,藏于明太病院的药王庙里,但这具铜人,是经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新修铸过的。这些前朝遗物,因年代长远,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石刻笔迹已漫漶不清,铜像睮穴也已暗淡莫辨。明英宗号令新建太病院时,砻石范铜,重修《针灸图经》石刻和仿铸针灸铜人,置于院署,以供法度。明嘉靖时,针灸学家高武曾铸有铜人三具,男妇孺子各一。明万历中,医官杨继洲,又于太病院铸铜人一具。以是自北宋以来,前后共有针灸铜人七具。清末地安门外太病院新署“铜神庙”内供置的不知是哪一具铜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帝国主义逼迫清当局签订《辛丑条约》,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迁走。太病院一时找不到新去处,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太医白文寿宅第应差。不久,太病院又暂移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另建新太病院,三年完工(此址辛亥反动后,改成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大门三间,随门有房,西为听差跑堂东为科房。东有地盘祠一间;西有铜神庙一间。宜门内,东西厅各五间,是太医以下医官办公的处所。正北为大堂。后院是二堂,相沿原名仍称“诚慎堂”。院内东房三间是“首级厅”,西房三间是“医学馆”,东耳房二间是“碎务处”,西耳房二间是“教习室”,北面另有诸生自修室。这个太病院新署,现在遗址尚存。即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170地安门东大街太病院二堂街一百十一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和一百一十三号文物局家眷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瞥见当年的础石。二堂及东西厅房均保存着本来的修建,只是已成住房。但是从这些修建中,能够设想到当年太病院那种森严华贵,奥秘莫测的景象。

明太病院的三皇庙内,曾有元元贞年间(1295-1296年)所镌、宋王惟德撰《铜人睮穴针灸图经》全文的石刻,其碑之题篆为宋仁宗的御书。石刻是元惠宗至元年间(1335—1340年)自汴梁(今开封)移到这里的。

推荐阅读: 武仙决     农门悍妻     病态宠爱     医判     汉室可兴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重生绝代仙帝     逍遥小仙农1     沐风游     女神的上门医婿     直播之跟我学修仙     头号萌妻:总裁深深爱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