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50回本的说法,始自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六的《文木先生传》,谓“《儒林外史》有50卷”,该说风行于道光、咸丰年间,古人仍有人袭其说,但是向来未见50回本存世,该本可谓并不存在。第二种,55回本,最早来自清朝金和在群玉斋本《儒林外史》的“跋”,该跋称,吴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扬州府传授时有刊刻行世的55卷(55回),且金和还以为第56回“幽榜”(编辑者注:即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偶然义,是伪作,因而删去;但是金和所称金兆燕时的55回本,却一向不见,只要被他删去“幽榜”的55回本。第三种,60回本,该本只要一种,即补充齐省堂本,最早的是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前面的4回是居世绅(笔名东武惜红生)所增。[3][7]
《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树模感化是较着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厥后的小说创作供应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当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型”小说的昌隆。[15]
讽刺艺术
专家点评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官吏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此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因为不长于管理生存,他过着华侈荡子糊口。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欺侮。后愤激分开故乡,靠卖文和朋友布施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插手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今后不再插手科举测验。至暮年,常处于温饱交煎。如许的小我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3]而在期间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呈现了本钱主义出产干系的抽芽,社会大要的繁华袒护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弹压武装叛逆的同时,采取大兴笔墨狱,考八股、开科举,倡导理学以统治思惟等体例以樊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仇恨士子们醉心制艺,热中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应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伎俩,对丑恶的事物停止深切的揭穿。[2][3][10]
原著56回本,一共有8个本子,现见最早是卧闲草堂刊本,1803(清嘉庆8年)刊印,群众文学出版社曾据此出影印本。另有:注礼阁刊本、艺古堂刊本、潘世恩抄本(编辑者注:学界普通称“潘氏抄本”,现上海图书馆有藏)、群玉斋活字本、申报馆付梓本、申报馆巾箱本、齐省堂增订本(编辑者注:齐省堂有56回本与60回本,为辨别,前者普通称“56回齐省堂本”)。[2][8]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传记”。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11]国史传记,天然是“野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恰是为了作辨别,正如作者的好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露的:“外史记儒林,描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以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成心把书中故事假托产生在明朝,以类“野史”,而实际上描画的倒是清朝遍及的社会糊口,反应了作者同期间的文人在科举轨制毒害下的厄运。[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