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国名之类只是枝节小事,但他还是忍不住问郗虑啊:“国以何名?”郗鸿豫答复说:“乃有三选。”
是勋心说完,汉朝直接接晋朝了……但愿不会再产生东晋和西晋的辨别……
数今后,朝廷乃正式下诏,策封丞相曹操为魏公,使都安邑,给河东、弘农、河内、南阳、颍川五郡,建立魏国。曹操按常例上表推让,三辞三让,最后还是对劲洋洋地接了下来。
在本来的汗青上,袁公路就这么着胡解了一番谶言,然后公开在淮南称起帝来。在这条时候线上,没等袁术称帝,曹操就把他给捏掉了,所以是勋只能说“或闻”——我传闻过有这么一回事儿,是真是假,不敢包管。
第二个提出这碴儿的是袁术,有两种说法,一说“涂”通“途”,那么当然就合了他的字“公路”。另种说法一样绕,说老袁家乃春秋期间陈国大夫辕涛涂以后嗣,不但有“涂”,并且辕可应“高”——不过要照这么提及来,恐怕他哥袁绍更合适代汉……
“《春秋谶》有云:‘代汉者,当涂高。’”
实在这话不是他说的,《三国志》中有记录,巴西有个儒门妖人叫周舒,被人问起这则谶谣,他直接答复说:“当涂高者,魏也。”厥后蜀汉的投降派谯周又去问另一个儒门妖人杜琼,说周舒如此解谶,究竟是甚么事理呢?杜琼答道:“魏,阙名也,当涂而高,贤人取类而言耳。”
魏这个字的本意,乃是宫门前的高台,又称“魏阙”,那么“当涂(途)高”,也就是说门路中间儿矗立的修建,当然是指魏阙啦——魏以代汉,明矣。并且杜琼还说:“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本来汗青上,曹操同时把三个闺女都送给了刘协,除曹宪外另有曹节和曹华,最后当上皇后的是曹节。不过在这条时候线上,伏后废得早,曹操献女也提早了,曹节和曹华的年纪都还太小,故此只能曹宪一人进宫。
是勋心说这仨都是朝代名,听上去都挺不错,题目我先入为主,还是感觉魏字最妙。但是因何而妙呢?总得说出个来由来,不然不好乱来郗鸿豫。低头沉吟少顷,俄然间福诚意灵,抬高声音问道:“乃有一谶,未识兄知之否?”
就听郗虑问:“宏辅觉得何名为佳?”
那人非他,正乃是家老三是宽是叔勉是也。是宽见到是勋,拱手行礼:“某因陶孟章之荐,今乃仕魏为吏部侍郎矣。”
第一个备选,是叫“晋国”,因为春秋期间晋国的核心地区就在河东,晋都一为翼,二为绛(新田),都在安邑的北方。
但是俄然间一愣神儿,心说不好,这真如果舍了邺城而都安邑,那就不成能再叫“魏”啦!我靠莫非汉朝以后要接别的朝代……
曹操受封今后,乃命陈群先发安邑,去补葺城池,整备官署。直到年底,他才带领新辟的魏国百僚,大张仪仗,浩浩大荡分开许都,前去河东而去。到达安邑城下,陈长文带领僚属列道而迎,是勋随便拿眼睛一扫,俄然在人群中发明了一个熟人,从速地跳下车来,前去见礼,并且问啊:“三兄缘何到此?”
这则谶谣由来已久,最早能够追溯到西汉末期(《承平御览》载武帝时已有此语,恐为假造)。第一个把这则谶谣搬下台面,以为是在说本身的,乃盘据蜀中的公孙述,来由很绕,说“涂高”是大舜的姓氏。大舜是黄帝子孙,而黄帝氏公孙……这是把“当”字给撇了。意为:代替汉朝的,应当是涂高一族的公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