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驱逐他们的,不是盛誉和劝勉,而是层层的停滞,令人绝望的冷淡!但是他们又做错了甚么?
沈哲子从速哈腰搀扶起郭诵,神态亦是凝重道:“你们这些忠义勇烈,铁骨铮铮,抛洒热血,守我中原!凡是冠带之人,岂能不昂首而拜!如此壮节,绝非春秋能抹,纵使眼下小屈,千载以后,亦是人间壮气故事!我能做的,只不过是不使忠义孤单,怎敢受郭侯如此大礼!”
实际如此残暴,很多跟从南来的荥阳旧部或是销声匿迹,或是转投别方,这不免让郭诵更加悲忿哀伤。若非当时刚好沈哲子存眷到他让他看到一丝转机,只怕他也要返回北地投一坞壁当中了此余生。
讲到这里,他话音又顿了一顿,然后才说道:“然兵者大凶,能战只是一节。于此以外,尚需敢战。力可养,气难生,毕竟要血浪中浸淫几次,才可称得上是精兵。这些兵卒不乏北地游勇,劫余之众,力量倒算皆备。若真遇兵事,一定能每战必胜,但也可进退有序。”
现在这些严加练习的部曲,不但是用来应对将要到来的乱事,沈哲子更将他们当作今后北伐的骨干力量在培养。是以兵源的获得,主如果在京口招募流民。
郭默的运气要好很多,他南来时,正逢王敦之乱,郗鉴归朝,肃祖大肆汲引启用流民帅。这北地悍将一旦归朝,便获重用,率领宿卫颇立军功,垂垂在江东站稳了脚根。现在更是担负北中郎将,监淮北军事,假节。固然因为刘遐部将背叛而搞得灰头土脸,但在台中却不乏援助,阵容并不算弱。
沈哲子闻言后不由点了点头,常日练习再如何充分,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阵厮杀,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在真正的烽火磨练之前,若能保持一个严明的军纪,积重成习,已经算是很有气象了。
相互各剖心迹以后,本来因身份境遇而略有隔阂的两人,再对谈起来则就有了一种不必言道的领悟。沈哲子指着谷中那些兵卒,望着郭诵笑问道:“依郭侯来看,如果一旦有事,这些后辈现在可还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