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奖饰此舞的精彩道:“千歌万舞不成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曲破别名舞遍,是全曲**,以跳舞为主,繁音急节,噪音铿锵,速率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步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这是唐朝宫廷闻名的跳舞,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嬖的贵妃杨玉环作舞演出。原舞已失传,演出是按照笔墨记录和诗歌描述意想再创作的。音乐采取陈腐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跳舞接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外型,采纳唐大曲布局情势。
《霓裳羽衣曲》描述唐玄宗神驰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画虚无缥缈的瑶池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布局和舞姿作了详确的描画:全曲共三十六段,分离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融歌、舞、器乐吹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示了中国玄门的神仙故事。
第三种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以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瞥见女儿山后悠然神驰,回宫后按照胡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接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调子而成。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喜爱,在盛唐期间的音乐跳舞中占有首要的职位。玄宗亲身教梨园弟子吹奏,由宫女歌颂,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演出景象,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出色描述。
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白石客居长沙,一次登回禄峰在乐工故书中偶尔发明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存了下来,词以下: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高低片,歌词为是非句,布局上明显已遭到词乐的影响。但调子古朴,曲中常呈现降落的七度音,表现出唐朝燕乐侧商调的典范气势。歌曲的情调娴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音与“人安在”、“飘零久”的歌词相共同、更加深了感慨的色采。
乐曲来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天赋,是为玄宗。不久承平公主又欲策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天赋二年(713)先发制人,赐承平公主死,尽诛其他党,改元“开元”。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奥妙美好,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景象还记得清清楚楚。
丙午岁,留长沙,登回禄,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娴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录,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以后根据他对女儿山的奇异设想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以为相称出色,以是他在《重题别东楼之一》诗中说“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今后,接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以是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示中国玄门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接收,目标是为了引发人们别致的感受,表示作者所寻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地,在艺术上是有首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