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里走出来一名端着饭碗的村妇,问我们:“找谁?”我说:“不找谁,看看你们的老屋子。”问他们知不晓得常家的先人是做甚么的,女人答复说:“我们不太清楚。听上辈人说,仿佛是当过一任伪县长。这屋子是‘土改’的时候分给我们家的,之前的事情都也不晓得些甚了。”说着话,从对门出来一名六十开外的村民,脸颊肥胖,五短身材,神采驯良,穿戴一件蓝涤卡的中山装,手里端着一碗面条吃得吸溜吸溜,边吃边对我说:“别看常家是有钱人,但是对老百姓好,积德积善的事情做了很多。村上有谁家过不去了,只要找到门上来,都会帮忙。家里有了打石头、凿磨的活儿,都叫村里的贫民来做,让他们挣点钱养家糊口。”
我问:“常家有先人在村里吗?”白叟说:“先人来也有,不过都在内里,村里没有甚人了。”
仆人说:“这屋子之前是常家的,因为我爷爷当年在束缚战役中捐躯了,上面为了抚恤家眷,把这屋子分给我家了。院子里不但我一家,另有别的两家。本来可好了,门口的石头上两边都有石狮子,活灵灵的,‘文明反动’全给砸了。现在墙上的砖雕能保存下来,是当时用泥巴给糊住了,不然也没了。”
村口,七八位中年农夫在阳光下扎堆儿闲谈,这场景让我感觉有点奇怪,遂停了车下去和他们打号召,说:“这个村庄不错啊,竟然另有你们这么年青的人。”世人说:“我们也不年青了,都四十多岁了。”
寺南岭村的上方,在紧挨公路的村口边,有一处旧修建,却不知是做甚么用的。内里空空如也,只要正门廊下的一副石雕春联无缺无损。胡乱拍了两张图片,向村里走去。
常氏家属本来完整的大院被分红了好几家,院子里放着一辆三轮车,到处是混乱的杂物。最为惹眼的是讲求的拱券形石雕门窗,雕花木框已然残破,上面的春联横额积满了灰尘。
顺坡而上,从背后看到了常家大院的分歧凡响。高大豪奢的修建群凹凸错落地连成了一片,保存了当年的气度和光辉。那些镶嵌在屋檐下的砖雕,精美细致,还是无缺无损。
在村民的指导下,早放了寺南岭的村庙,只是庙门舒展着,只能看到内里一棵高大的老树。门前乱石横陈,两块门墩石上有些恍惚不清的雕花。四周向一家老乡打问,想晓得这是不是寺南岭的“寺”。一名五十多岁的村妇,胖胖的身材,肉泡眼皮,撵狗似的说:“不管你们是干甚的,我们都不欢迎,出去,出去,别出去。”
世人听得呵呵笑起来,说他们是在村里的蘑菇出产基地打工,以是没有走。就在他们蹲着的不远处,有一个挂牌的蘑菇出产加工厂,这个加工厂同时也是村委办公地点地,门口挂着很多牌子,包括了一个村庄统统的职能部分,包含民兵连。人们奉告我说,这个村庄的人多数姓许,也有姓常的。姓常的是当年的有钱人,村里另有常家三进院的老屋子,不过没有甚么人了。
分开寺南岭,持续向下走去。
我说:“四十多岁不算老啊,走了很多村庄,你们是我见到的最年青的村民。”
顺着村民的指导,一起寻访了过来。最早映入视线的是一个大戏台,看模样年代不好长远。戏台的错对过是一家祠堂,祠堂本是一座旧修建,木雕上涂了些花花绿绿的色彩,墙体粉刷一新,袒护了古旧的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