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未几时,房门一响,吕逊带领两名弟子出去,笑道:“鄙人已问明,掌门真人后日出关。李公子且在此小住两日,其间无事,尽可旅游龙虎风景。”李衍忙起家道:“如此,叨扰了。”吕逊又叮咛道:“凌虚、凌霄,这几日李公子一应差用,你们务要经心。”两名弟子领命。
碧衣女子一干人见斗不过大肚道人,早已心存迟疑,又听黑衣人一语道破来源,更是心惊,如果此事让师父晓得,必被逐出师门,当下都生干休之意。碧衣女子还欲辩白,却被火伴一把拉住,此中二人一抱拳,说了句:“请了。”一伙人仓猝下山而去。
大肚道人半日没说话,此时俄然笑道:“师弟安排倒也殷勤,就只怕供错了假神,烧错了高香,哈哈……哈哈……”李衍一听,明显是见疑之意,不由得面露难堪。
又过两处馆堂,折而向东,进入小小一座天井,还是重檐彤壁,雕梁画栋,只不过跟正殿比拟,清幽了很多。大肚道人引入客堂,刚一落座,早有小道奉上茶。李衍环顾室内,但见瓶炉琴剑,古玩书画,一应俱全,轻烟袅袅,披收回阵阵暗香。
吕逊望着他们背影,暗道:“这女人性子好烈,若非黑衣人出头得救,只怕还要胶葛不清。这黑衣人是何来源,三言两语便化解了一场纷争,可见他对武林门派甚是熟稔。”想到“黑衣人”,蓦地一惊,仓猝向石牌坊上望去,果不其然,只见石牌坊上空空如也,那里另有黑衣人踪迹?
吕逊不解其意,问道:“师兄何出此言?”大肚道人道:“师弟请想,那琅琊山陈方外是多么样人,如何肯乱收门下。我传闻陈方外大名时,还是在三十年前,这三十年间,江湖上再也没人提到过。本日平空冒出个小子,开口就说是陈方外弟子,教人如何肯信?师弟肯信,我却不信。”
吕逊看罢,眉头一皱,游移道:“这帖子如何……”黑衣人早明其意,笑道:“中间不必多虑,拜帖不署名,实是有所不便,敝上身份,见面后自会分晓。道长尽管通传,张真人不会见怪的。”
少林寺空拙大师、琅琊山陈方外、武当山张三丰,这一僧二道,当年可说是武林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至尊人物,江湖人称“方外三神仙”。因这三人行事高深莫测,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至今连三人是生是死,也是众说纷繁,莫衷一是。
李衍见他言语无礼,不免心中愤怒,刚要开口,吕逊忙道:“师兄不成无礼。陈老先生乃方外之人,岂是平凡人可比。自从三十年前烂柯山坐隐亭‘辟谷论道’以后,便再也不闻他白叟家消息,这几十年间,江湖上既无他白叟家传闻,他白叟家收充公得门下,你我又如何得知。何况,这位公子骨骼不凡,神采差异,我们无端猜忌,未免不雅量。”
碧衣女子顿时语塞,环顾摆布,与火伴对望了一眼,心中明显非常顾忌。
黑衣人桀桀一声长笑,声震四野。笑声方止,右手一扬,一团东西飘然飞向吕逊。吕逊接过一看,倒是一张拜帖,上写“谒上有为子张真人,讳宇初”,上面落款写着“晚生顿首百拜”。下帖人名字,却留白未写。
进入大上清宫,但见殿宇巍峨,气势宏伟,石甬道两旁,古樟参天,连隐蔽日,寂静当中模糊透出一股奥秘气味。李衍晓得此地乃玄门鼻祖张道陵修道之所,自来便是道家第一胜地。在大肚道人相陪下,穿过三清殿、玉皇殿、昊天殿,偶然间一扭头,瞥见一座大殿,匾额上写着“伏魔殿”三字,心道:《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在洪太尉揭开封条之前,便被镇封在此处,我只道是传说,本来真有此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