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加显中之显,尤出众望。崔浩之父崔宏,有帮手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为白马公,为北魏先朝重臣。崔浩自幼养尊处优,又生得“纤妍结白,如美妇人”,少好笔墨,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理,出类拔萃。他秉承父业,入仕朝廷。从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禄大夫,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太武帝即位,更是军国大事主谋者之一,因他主张操纵汉人,实施汉制治国,获咎部分鲜卑贵臣,太武帝迫于众议,让崔浩临时去官在家,而大凡国事,必决崔浩。寇谦之选中崔浩,是最合适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谦之的玄门,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施汉化主张。因而,崔浩上书死力保举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腐败,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到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圣上应天承命,不会遭到世俗的滋扰而顺天报命的。
承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迫于压力,太武帝命令裁撤静轮天宫。
嵩山,居五岳当中,故称“中岳”,属古都洛阳京畿之地,在登封县北,玄门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岳后被封神为“中天王”。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极峰、少室山五乳峰为最驰名。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以后,中岳成为神仙羽士的修炼之地。成公兴、寇谦之踵随前人,来到嵩山。他们选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炼。成公兴将全数修炼法门传给寇谦之,寇谦之聪明好学,日趋长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非常欢畅的表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献上他的佳构——道书。谁知出于所料,天子让他暂住在一个叫张曜的家***其衣食把他养了起来。
“当我寇谦之活着之日,你们能够求得繁华繁华,一旦我归天,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呵!”
杜子恭身后,其弟子琅琊人孙泰继为道首。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泰的侄子孙恩操纵司马元显征发“乐属”引发八郡骚动之机,率众叛逆。元兴元年(402年),孙恩败北,与其部下数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卢循带领义兵余部,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对峙斗争近10年。义熙七年(411年),卢循在交州败北,亦投水而死。这是玄门策划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农夫叛逆。此次叛逆,插手的大众稀有十万,用时13年,纵横千里,给腐朽的江南世家豪族权势以沉重的打击,加快了东晋王朝的灭亡。
寇谦之不屑一顾。
第二,陆修静非常正视玄门斋仪的感化,以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根本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品德标准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的思惟,从而使玄门斋法不但有了体系的典礼戒科,并且使斋戒仪范的实际更加完整。
以东汉天师道为主的中国玄门,历经魏、晋和北魏之初,其教理教媾和教团的存在与生长,一向处于分离状况,没有为官方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