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武帝泰始(265-274年)时,陈瑞在蜀中传播玄门,“徒众以千百数”。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在青城山玄门首范长生的支撑下,带领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数万人,在益州绵竹(今四川省德阳东北)叛逆。叛逆兵大败西晋官军及地主武装,进围CD。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陷CD,自称“CD王”,又次年改称天子,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据蜀中凡历六世47年,“事少役稀,百姓繁华,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可谓又一块安乐承平之域,其事迹可与张鲁期间的汉中政权媲美。
南天道师
寇谦之不甘闲住,他四周探听能和天子靠近的人,终究找到了一个得力的支撑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禄大夫,闻名大儒白马公崔浩。
清算和鼎新
将“真系”、《茅山志》的上清经篆的传授谱系曲解为报告上清派谱系的底子启事,是在于对玄门的三洞学说没有充分了解。很多道讲授者片面地信赖上清经篆的传授只在上清派(茅山宗)中停止,实际上,上清经篆的传授也在倡导三洞学说的天师道中停止。刘宋的天师道根据三洞学说,把畴昔的葛氏道、上清派所传授的灵宝经、《三皇经》、上清经接收到本身的教义以内,将三洞部的统统道书尊奉为天师道的道书,此事能够由刘宋天师道里存有“三归依戒”这一究竟获得明白证明。天师道的三归依戒要求信徒归依三宝即道宝、经宝和师宝,三宝是指道宝的太上无极大道,经宝的三十六部尊经,师宝的太上老君。这里所说的经宝三十六部尊经是指三洞十二部的道书,以是归依三宝便是归依道宝的无极大道,经宝的三洞十二部的统统道书,以及师宝的太上老君。是以,刘宋天师道当然也崇尚上清经、灵宝经以及《三皇经》。并且天师道的法位轨制一旦完整,便呈现了于羽士法位中修成上清经的羽士洞真法师、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以及三洞法师(参照《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法次仪的“正一法位”)。而上清经策在这些法师那儿也获得了传授和把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