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 第64章 碧血剑(64)
袁崇焕一到,崇祯当即召见,大加慰劳,要他奏明对于清兵的方略,赐御馔和貂裘。同时召见的另有满桂。他解去衣服,将满身累累伤疤给天子看,崇祯大为赞叹。袁崇焕以士马颓废,要求入城歇息。但崇祯心中很有疑忌,不准他军队入城。袁崇焕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准,必然要他们在城外野战。对强大而独一的救兵不加支撑,反而到处疑忌难堪,不给军队以歇息机遇,崇祯采纳的是他杀政策。
这时清军中的大将见到袁崇焕兵少,主张立即攻城。皇太极终是顾忌袁崇焕,不肯攻城,推托说是怕丧失良将。
时候一久,清军身在险地,军心必定摆荡,困在北京郊野,进是进不得,退又退不了,变成了瓮中之鳖。这时袁崇焕兵权同一,只待救兵云集,便可对清军四周重重围困。两军交兵,胜负之分全在乎一股气势。明军战役力固然不可,但目睹必胜,兵将都想建功,天然不会一触即溃。三个月、四个月的打下来,清军非淹没不成。
清兵东攻,一起上势如破竹,在高密店侦知袁军已到,大惊失容,千万想不到袁崇焕会来得如许快。
祖大寿的母亲,这位八十多岁老太太很英勇,有传统的忠心,说得好,她是忠勇兼全,但失于“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说得不好,是老胡涂了,以妇人之见,误了大事,只求儿子不失忠孝之名,却未考虑到袁崇焕的安危和国度大事。在当时处境下,崇祯独一惊骇的是清兵攻入北京,独一能够依靠的只要关辽军队。祖大寿接到信后,对母亲的话必须当作耳边风,回奏天子:
但是崇祯是个非常暴躁、毫无韧力的青年,当时还没满十九岁,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顿时便不耐烦起来,不住的催他出战。袁崇焕一再说,要等步兵全军达到才可打击,现在只要九千马队,和敌兵十余万决斗,全无胜算。猜想崇祯就思疑起来了:“你不肯出战,到底是甚么用心?想篡位么?想勒迫我承诺媾和么?你畴前不竭和皇太极手札来往,到底有甚么暗害?你为甚么一早就推测金兵要从西路来攻北京?”他的脾气本来就非常多疑,敌军兵临城下,又惊又怕之际,想像力定然非常丰富。
崇祯见祖大寿带领精兵走了,不睬北京的防务,这一下可急起来了,忙派了内阁全部大学士与九卿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返来。袁崇焕心中不平,不肯写,说道:“皇上如有圣旨,要我写信,我当然奉旨。再说,我本来是督师,祖大寿听我号令。当今我是监狱里的犯人,就算写了信,祖大寿也不会正视。”但崇祯不肯低头,不肯正式下旨命他写信,只是不竭派寺人出来催促。厥后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劝袁崇焕说:“你的忠心和大功,天下皆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终须以国度为重。”袁崇焕想到了“以国度为重”五字,因而禁止了本身的倔强脾气,写了一封极诚心的信,要祖大寿回兵戍守北京。
二次天下大战时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苏军一面扼守坚城,一面另遣雄师抄德军后路,终究聚歼德军三十三万人。经此役后,德军就此一蹶不振。苏军元帅朱可夫的计谋,根基原则也不过是“守坚城,抄后路,聚歼之”九字罢了。
祖大寿感觉母亲的话很对,当即回师入关,和清兵接战,光复了永平、遵化一带。也便是堵截了清兵的两条首要退路。[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