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 第67章 碧血剑(67)
在阴沉酷寒的御牢里,袁崇焕提笔在写信给祖大寿,砚台里会结冰吧?他的手会冻得生硬吗?会因气愤而颤抖吗?他的信里写的是些甚么句子?泪水必然滴上了信笺罢?
在陕西,灾荒正在大风行。树皮草根都吃完了,饥饿的父母养不活后代,只好将他们抛在城角的空场上,这些孩子有的在哭号,呼唤:“爸爸,妈妈!”有的拾起了粪便在吃。到第二天,这些孩子都死了。但又有父母抱了孩子来丢弃。做母亲的看着满地死儿,舍得把手里的孩子抛下来吗?但如带回家去,莫非眼看他活活的饿死[129]……
在袁崇焕的期间,崇高英勇的人去抗敌入侵,保卫群众;在孙中山先生的期间,崇高英勇的人去抵挡独裁,为群众争夺民主自在。在每一个期间中,我们总见到一些崇高的英勇的人,为了人群而献出本身的平生,他们的功业有大有小,孙中山先生的功业极大,袁崇焕当然小很多,但是他们都是奋不顾身,极力而为。期间不竭在变迁,品德看法、汗青观点、功过的评价也不竭窜改,但是从崇高的人道中闪烁出来的瑰丽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便在最暗中的期间当中,也照亮了人类汗青的门路。
崇祯既大书“九思”,《论语》、《孟子》这类儒家文籍当然是熟谙的。袁崇焕考中进士,四书五经非熟读不成。当袁崇焕从锦宁火线率师回援北京之时,我真但愿他的幕僚或朋友能抄一段孟子的话给他看。《孟子·离娄》:“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袁崇焕救兵到达北都城下,崇祯不体恤兵将远来劳苦,反而对之疑忌,不准进城歇息,早已“视臣如土芥”了,袁部即便不视他为寇雠,也大可不必再为保卫他而冒死血战。
天子的信使快马驰出山海关外,将这封信交在祖大寿的手里。祖大寿读信以后,伏地大哭。讯息传了开去:“督师有信来!”
在中国几千年汗青中,君主被仇敌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他杀的却只要崇祯一人。因为他的他杀,先人对他的评价便比他实际应得的好很多。只因他不好酒色,勤于政事,先人就觉得他本身是个好天子。乃至李自成的檄文中也说他并不真的非常胡涂,只不过遭到欺蒙,统统好事都是群臣干的。[124]只因他遗诏中要求李自成不要杀死一个百姓,先人便觉得他真的爱百姓(莫非他十七年中所杀的百姓还少了?)。只因他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先人便觉得明朝以是亡,任务是在群臣身上。实在他说如许的话,就表白他是公道的亡国之君。他具有绝对的权力,却将复兴之臣、治国平天下之臣杀的杀、罢的罢,将一批亡国之臣走马灯般换来换去,那便构成了亡国之君的前提。
崇祯和袁崇焕两人的脾气,使得这悲剧不成能有别的结局。两人第一次平台相见,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的信誉,杀机就已经伏下了。今后他请内帑、主和议、杀毛文龙,悲剧一步步的展开,杀机一层层的加深,到清军兵临北都城下而达到飞腾。在这悲剧的飞腾中,崇祯不准袁部入城是第一个波浪;袁部苦战得胜,崇祯催逼他去追击十倍兵力的清军,是第二个波浪;北都城里诽谤袁崇焕的谣诼纷传是第三个波浪;终究,皇太极使反间计而崇祯入彀。至于厥后的凌迟,已是戏剧布局上的泛动余波[126]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