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早已愣在当场,唯有长恒真人鼓掌道:“好一个‘其乐也无穷’,能够摆脱前人之言,参悟本身之道,此方为真正的修道,可嘉可奖。”长清道者亦愧叹道:“而后再不敢称师矣。”
他顿了顿,又道:“六合渺渺,人如蝼蚁。天有雷电*,地有山裂水洪,而人畜之间,又各有灾害。人何为道?莫非不是想以道法之力,摆脱人间之痛苦,先度己,后度人吗?”
肖逸再道:“老祖和南华真人之言,当然精美,其表情之高绝,也当然令人神驰。然人有妍媸,智有凹凸。世人千万,各有分歧。莫非世人学习道法,就要全数像伯阳老祖和南华真人普通嘛?不必我多言,汝等皆知这是不成能之事。古往今来,也不过戋戋数人罢了。再循其本,我们修道何为?”
众弟子早已跟不上肖逸的思路,肖逸话罢,唯有长恒真人鼓掌叫绝,奖饰不已。长清道者却眉头紧蹙,低声道:“长恒师兄,此子之言固然别致,却与本教道法有些相悖啊。”长靖、长和、长谷三位真人也点头道:“确与本教道法反面。”长恒真人点头道:“无妨,若统统弟子都是同一个声音,那么道家还如何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肖逸下颌微启,朗声道:“肖逸。”声传全场。
肖逸来回踱了三步,开论道:“如刚才所论,吴师兄修道,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崇真弟子,而成为真正的崇真弟子又为了甚么,我想是为了更好的糊口。再以我而言,我本来是村中的一个小乞丐,幼时底子不懂何为道,何为德,也未想要修道养德,但是机遇偶合之下,来到崇真,打仗了道法。一是因为喜好,二则是迫于情势。这势又一分为二,一势是周遭环境,所见所闻皆是道,自但是然要修道;二势是保存,在崇道尚德之地,不修道,划一于自灭。是故,以我之见,修道只为活的更好罢了。”
此言一出,引得台下台下皆笑,大家都道:“俗子之论,如这般俗气之人,也敢论道。”
“南华真人曾言,为人当‘材与非材’之间,方可长生无忧。我等皆学此道,莫非非要都处于‘材与非材’之间吗?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只要人间另有二人,就必定有‘材’和‘不材’。此是相对,而非绝对。如南华真人之道,他讲的是本身的道,而非世人的道。我等后辈,要学的南华真人的思惟精华,而非其简朴的道。修道重在参悟,我等应通过前人之道,参悟本身的道,这才是修道的真谛。老祖讲,适应天然,而非顺服天然。一个才干高绝之人,非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此为决计顺服天然,而非适应天然。故而,南华真人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蜩鸠无鲲鹏之能,燕雀无鸿鹄之志,然蜩鸠有蜩鸠之乐,燕雀有燕雀之命,其乐也无穷。”
肖逸道:“一便是二,二便是一,道法相通,岂有惧考之理。请真人出题。”
这一番话讲下来,能听懂者已唯有长恒、长清二人罢了。长恒真人更是想起肖逸留在龙吟石壁上的十二个字“大道无常,天然度势,终归于一”。
此时,台下台下尽皆沉寂,均显思考之色。
肖逸转过身来,面向众真人,等待示下。长恒真人浅笑道:“后生可畏,本日可让我们这些故乡伙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