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绘画天下丰富多彩,山川画如诗意的画卷,人物画似灵动的诗篇,花鸟适意画则好像大天然的欢歌。其花鸟画并非传统院画的工致素净,亦有别于沈周的浑厚、文徽明的秀雅,独占一种活泼萧洒、朝气盎然且实在可感的神韵。
沈九娘对才调横溢的唐伯虎心生倾慕,英勇地向他表达了愿结连理的情意。当时情感降落的唐伯虎并未将此放在心上。
明朝顾璘评价他的书学“自《急就》以逮虞、赵,高低数千年,罔不得其布局。若羲、献真行,怀素狂草,尤臻笔妙。一朝书品,不知合置谁左” 。王世贞则称“吴中如徐博士昌谷诗,祝京兆希哲书,沈隐士启南画,足称国朝三绝”。他善于诗文,专攻书法,尤以草书成绩最高,当时有“唐画祝字”的说法。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文徵明顺从父命跟从吴宽学习,吴宽传授他作古文的体例,并常在公卿间赞成他的才调。也是在这一年,他开端跟沈周学画,沈周对他正视爱好,评价颇高。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通过父亲的干系,文徵明得以拜史鉴、赵宽二位硕儒为师,在高师指导下,他的诗文更加端方有法。同年,受父母之命,二十三岁的文徵明娶昆山县吴愈第三女为妻,两年后二人育有一子,取名重金(早夭)。
唐伯虎性傲狷介,对峙“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令人间不法钱”。嘉靖二年十仲春(1524 年 1 月)初二,唐伯虎病逝,享年 54 岁,归天时家徒四壁,后事由祝枝山帮手措置,葬于桃花庵四周。
婚后,因姑苏水患,唐伯虎卖画艰巨,一家人的糊口端赖沈九娘卖艺苦苦支撑。正德十一年(1516年),沈九娘积劳成疾,因病归天,此时唐伯虎47岁。
文徵明三岁时便随家去了温州,他开蒙极晚。七岁才气站立,母亲祁氏去世,他由外祖母、母舅等扶养。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十一岁的文徵明方能清楚开口说话,随后被送到私塾学习。两年后,他开端闪现出聪明才干,酷爱古文,偶然一日能记诵数百千言。十六岁时,文徵明从父亲任所返回姑苏居住,因其超卓的古文功底,结识了比他大十多岁的祝允明和与他平辈的唐寅,还跟从都穆学诗。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文徵明前去滁州看望父亲文林,并结识了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后拜其为师学习书法。李应祯看出他在书法上的潜力,将本身的心得和笔法传授给他,并警告他书法不成死随前人,要制止“聪达者病于新巧”和“笃古者泥于范围”这两种偏向,这番教诲对文徵明影响深远。
约 10 个月后出狱,唐伯虎被判毕生不得入仕。回到姑苏,他遭人白眼嘲笑,老婆也离他而去,糊口宽裕,只能以卖画为生。
他科举宦途盘曲,十九岁中秀才,五次插手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 年)落第,后七次插手会试不第。其子祝续在前一科中进士后,他便绝了科举动机,以举人选官,于正德九年(1514 年),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 年),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