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里的一段话打动了李鸿章。报告里说,如果沙船业停业,不但仅是十余万船工赋闲的题目,还能够激起民变,进而朝廷的漕粮运输线也能够被粉碎。李鸿章将报告转给总理衙门,死力鞭策此事,但却在英国公使威妥玛处碰了钉子,威妥玛当场表示回绝,宣称由此激发的统统结果,须全数由清朝当局卖力。
林义哲的“船务分离”体例。就是将造船厂从江南制造总局当中分离出来,建立专门的造船厂。
“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复兴望后贤!”
沙船运输业在咸丰道光年间一度空前繁华。自北往南输运大豆。自南往北运送漕粮,月余来回一趟,一艘沙船一年能够来回7、八次,赢利颇丰。上海港最盛之时,有沙船5000艘,海员10万余人。
出于对周馥的恭敬,林义哲也在内心下了决计,毫不让周馥有写这首诗的一天!
李鸿章想起当年的旧事,也是感慨不已。
对于制作3000吨以上的轮船,造过“90天炮舰”的江南制造总局尚无掌控,但造用于运货的小火轮船,倒是绰绰不足的!
“此次出使西洋返国。船到上海补给时,亲眼所见各沙船船行困顿之情,是以日思夜想处理之法,终有所得。”林义哲想起了目前中国传统的内河沙船运输业的凋敝景象。不由得在内心感喟了一声。
但不管如何,中国传统的沙船运输业毕竟是到了穷途末路。1872年3月,总理衙门再度致函曾国藩、李鸿章,扣问采取轮船承担漕运一事,但愿他们拿出一个实在可行的计划。一个月后,曾国藩忽然病逝,事情完整下落在李鸿章身上。李鸿章的处理体例,是建立轮船招商局。招商局的运营目标,也由之前官方制定的“承运漕粮,兼揽客货”,改作了“揽载为第一义,运漕为第二义”,将招商局的主营停业放在客货运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