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之政……与我中国致治之道多有暗合者。中国自天开地辟以来,积年最多,百数十大圣继起其间。而西洋近数十年,亦多有大贤鼓起,其言理之深,亦有不下于中国者。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洋以此为立国之道,盖民富则国富,西欧立国之势,与百姓共之。盖岂有百姓贫困而国度自求强大之理?……西洋藏富于民,民无益则归之国度,国度无益则任之群众,是以事举而力常有继,费烦而国常不足。是以祖宗旧法自有深意……中国地广物丰,人力充沛,但须从国政上气力考求,而后天时人才乃能为我用,以收其好处,近年稍知讲究交代来,而于百姓身上还是统统不管,而西洋汲汲以求便民,中国适与相反。……今言强大者,一视为国度本计;抑不知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度也。我朝康乾之世,轮免各省赋税,藏富于民,廪溢府充,民丰物阜,鞭挞直及五印度,西洋亦效贡而称臣,现在西洋亦遵此道,遂得大治……”
“这出洋才几月工夫,如何人就变成了如许儿呢?”张之洞皱眉道。
“可否请中堂出示一封陶士的手札,供我等再行比对一番。”张佩纶仿佛还不断念,又对李鸿藻说道。
“是啊!说不定是受了姓林的勒迫,才做出此等愿意之言。”张之洞也说道。
而不是人的东西,如何能了解圣贤之教,又如何能出来和中国一样的圣贤,使得国度“大治”呢?
张佩纶刚想请李鸿藻把这封盼望已久的信给念一下,但俄然发明李鸿藻的神采变得阴沉起来。
李鸿藻看完了信,两眼俄然向上一翻,一下子便背过气去,向后软倒。手中的几页信纸也缓缓散落到了地上。
洪钧一向是李鸿藻视为衣钵传人的对劲弟子,现在却写出如许的东西来,让他这个“北清流”的魁首,脸面那边可置?
这封充满了离经叛道内容的信,从笔体、文风和口气乃至于笔划的转折和字的间距大小,都是和洪钧之前写的信完整分歧,没有涓滴分歧。并且下笔顺畅,行文无涓滴滞涩之意,明显也不是被人勒迫的,而是文思顺畅之作。
宝廷的喊叫声引发了大师的重视,张佩纶和张之洞及陈宝琛等人都围了上来,一起看着信纸上的内容。
宝廷上前将信纸一张张的全都捡了起来,他拿起信来,只略略扫了几眼,立即神采大变。
“确是……这孽徒所写……”李鸿藻垂着头,满面惭愧地说道。
在如许的看法下,洪钧的这封离经叛道的信,理所当然的激发了统统清流的气愤。也难怪李鸿藻读完信,会气得背过气去。
“中堂醒了!中堂!”
其他的几位清流名流见状,也仓猝上前,有的给李鸿藻揉胸,有的给李鸿藻摩背,好一通忙活下来,足足过了有一刻钟的工夫,李鸿藻才悠悠醒转。
在肯定了此信为洪钧亲笔以后,几个和洪钧要好的清流全都傻了眼。
看了半天,李鸿藻收回了一声长叹,手又一次有力的垂了下来。
“如此说来,那便……真是陶士所写的了?……”宝廷仿佛不敢信赖这个成果,而是满怀瞻仰的又问了一句。
“的确是胡言乱语!难怪中堂会气成如许!”宝廷看着气吞塞结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李鸿藻,怒道,“真是想不到!他洪陶士竟然能写出如此的悖逆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