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入侵北中国时,郝天挺在回避战乱的过程中病逝,而郝经的家属里更有多人死于兵祸,“蒙古逐略商、嵩、汝、陕、许、郑、陈、亳、颖、笀、睢、永等州,时民北徙者多死。”郝家恰是在三峰山之战的过程中,撞上了蒙古汉军的河北兵,由此百口归顺,所今厥后才气被张柔所知。
帝国的太祖安定南边,就是走的这条路,以是才有郝经和刘整近似的建议。但这个计谋还需求个前提,那就是需求有一支海军。这个前提在刘整到北方后,就真正具有了。
但在川中宋军遭到不竭打击,已经被大幅减弱,有力出川声援的环境下,集合进犯襄阳地区则抓住了关键。襄阳在汉水边,是荆襄防区的前哨,一旦丧失,敌手则能够顺汉水入江,沿江而下,江浙地区尽在囊中。
蒙哥的打算是上述计划的改进,他以四川为主攻方向,筹办占据长江上游,逆流而下。中路和东路作为管束,让中游的宋军没法对川中停止援助。但是,四川山地较多,易守难攻,短时候很难清除敌手,主力雄师没法抽身沿江而下。是以,这并不能有效冲破长江防地。
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淹贯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觉得近代无此作也,因而名震京师。复兴定五年第,历内乡令。正大中,为南阳令。天兴初,擢尚省掾,顷之,除左司都事,转行尚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在南宋帝国一百五十年的汗青中,北方军队对它的打击,一向是三个方向,西边是川陕地区,中间是荆、襄,东边则是江淮地区。在计谋上,金和元初期都采纳三路并进。这个计谋固然能给帝国以极大的震慑,但它本身也有兵力分离,没法相互援助的弊端。
(北元)渐次以进,以图万全,则先荆后淮,先淮后江。彼之素论,谓“有荆、襄则能够保淮甸,有淮甸则能够保江南”。先是,我尝有荆、襄,有淮甸,有上流,皆自失之。今当从彼所保觉得吾攻,命一军出襄、邓,直渡汉水,造舟为梁,水陆济师。以轻兵掇襄阳,绝其粮路,重兵皆趋汉阳,出其不料,以伺江隙。
郝经提出,征服江南应抢先荆襄,后江淮。这个以荆、襄地区为打击重点的方略,乃至要早于厥后叛逃的刘整所说的:“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
但元好问又是一个被人忘记的学者,乃至能够说是被决计忽视的人,因为他有两件事为先人所诟病。一是他向北元保举了五十四名金朝儒士;二是在他暮年,他与朋友张德辉一起北上觐见忽必烈,拜忽必烈为孔教大宗师,同时还请忽必烈免除儒生的兵赋,忽必烈承诺了他们的要求。
郝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家世业儒。祖天挺,父思温。天挺有重名,元好问之师也。金未,思温辟地河南鲁山。贼至,经母许匿窖中,贼?火熏之,闷绝。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始苏。时经甫九岁,人皆异之。金亡,徙顺天,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皆万卷,经博览,学日进。
郝经给忽必烈的第二个建议更首要,因为这干系到老忽的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