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服宋帝国和夺得天下的过程中,郝经一样给忽必烈两个首要的建议。他的第一个建议是关于如何征服江南的。
郝经提出,征服江南应抢先荆襄,后江淮。这个以荆、襄地区为打击重点的方略,乃至要早于厥后叛逃的刘整所说的:“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
帝国的太祖安定南边,就是走的这条路,以是才有郝经和刘整近似的建议。但这个计谋还需求个前提,那就是需求有一支海军。这个前提在刘整到北方后,就真正具有了。
固然我们说不出多少事理,但是,我们起码能够说,把“儒家道统”依托在一个“汉化”的忽必烈身上,这本身就有题目。这申明您有依靠性,乃至完整能够说您“软”。并且从更长的汗青角度来看,您如许的行动,为后代开了一个极其卑劣的例子,固然您并不是第一个。
“儒”的名声为甚么被搞坏了?它的职位为甚么在后代一落千丈?不要找别人,还是先问问这些所谓的儒生吧。
但在川中宋军遭到不竭打击,已经被大幅减弱,有力出川声援的环境下,集合进犯襄阳地区则抓住了关键。襄阳在汉水边,是荆襄防区的前哨,一旦丧失,敌手则能够顺汉水入江,沿江而下,江浙地区尽在囊中。
如许一个有着家仇国恨、理应对入侵的强盗悔恨不已的人,一旦别人举起所谓的“儒家道统”旌旗,立即就变了,转而改成死力地保护别人的统治。郝经前前期所写的诗词文章,这个窜改非常较着。
在蒙古入侵北中国时,郝天挺在回避战乱的过程中病逝,而郝经的家属里更有多人死于兵祸,“蒙古逐略商、嵩、汝、陕、许、郑、陈、亳、颖、笀、睢、永等州,时民北徙者多死。”郝家恰是在三峰山之战的过程中,撞上了蒙古汉军的河北兵,由此百口归顺,所今厥后才气被张柔所知。
(这几章弄得像写汗青了,哈,不美意义。)
但元好问又是一个被人忘记的学者,乃至能够说是被决计忽视的人,因为他有两件事为先人所诟病。一是他向北元保举了五十四名金朝儒士;二是在他暮年,他与朋友张德辉一起北上觐见忽必烈,拜忽必烈为孔教大宗师,同时还请忽必烈免除儒生的兵赋,忽必烈承诺了他们的要求。
郝经要忽必烈以金世宗、金海陵王为鉴,指出:阿里不哥如果遁辞受遗诏,立即即汗位,号令天下,老忽您有家都回不了了。也是,搞这些东西,阿里不哥等人还真的不可。由此也能够看出,儒生们还是短长滴。
(北元)渐次以进,以图万全,则先荆后淮,先淮后江。彼之素论,谓“有荆、襄则能够保淮甸,有淮甸则能够保江南”。先是,我尝有荆、襄,有淮甸,有上流,皆自失之。今当从彼所保觉得吾攻,命一军出襄、邓,直渡汉水,造舟为梁,水陆济师。以轻兵掇襄阳,绝其粮路,重兵皆趋汉阳,出其不料,以伺江隙。
您看到了吧,他还让忽必烈抓住这个机遇,派人以武力把玉玺给抢过来,早定名分。“遣一军逆蒙哥罕灵舆”里的这个“逆”,虽说能够解释为“迎”,在这里怕是也不怀美意更多。就是这时候了,他建议与宋媾和,也还要宋割让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定下两边的疆界和每年上贡的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