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原文】
孔子大力倡导“仁德”、“礼治”等品德看法,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议论奇特、暴力、事情、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题目时,都是有前提的,有特定环境的。
7.26 子曰:“贤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②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③而为泰④,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有如许一种人,能够他甚么都不懂却在那边平空缔造,我却没有如许做过。多听,挑选此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跋文在内心,这是次一等的聪明。”
孔子说:“上天把德付与了我,桓魋能把我如何样?”
①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门生们。
③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就教,退出今后的作为。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连本身老了都发觉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兴趣,是典范的实际主义和悲观主义者,他不为身边的小事而烦恼,表示出主动向上的精力面孔。
【译文】
②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际方面的内容。
①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很多鱼钩来垂钓,叫纲。
②与:赞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仿佛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以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看法中的“贤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如许的环境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对劲足了。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原文】
【译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7.25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原文】
(孔子以为)很难与互乡阿谁处所的人说话,但互乡的一个孺子却遭到了孔子的访问,门生们都感到利诱不解。孔子说:“我是必定他的进步,不是必定他的发展。何必做得过分度呢?人家改正了弊端以求进步,我们必定他改正弊端,不要死抓住他的畴昔不放。”
【注释】
【原文】
①文:文献、古籍等。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①斯:就。
【评析】
孔子说:“门生们,你们觉得我对你们有甚么坦白的吗?我是涓滴没有坦白的。我没有甚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如许的人。”
④信:以实之谓信。诚笃的意义。
【译文】
孔子经常向各地的人们鼓吹他的思惟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处所,就有些行不通了。以是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并且他以为不该死抓着畴昔的弊端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