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究病死在牢中。据他的难友们回想,他临死前说:“大丈夫就是如许,行时的时候,千人推我也推不倒;背运的时候,万人抬我也抬不起来。”
这小我叫戴世清,原住长乐街。那边地处水陆冲要,向来是谷米、竹木、茶油、桐油、药材的集散地,当然也就人气畅旺,青楼烟馆当铺酒坊之类错综勾搭,连暗沟里流出来的水都油气重,吃惯了包谷粥的乡间人,远远地只要吸一口过街的风,就要腻心。长乐街今后又有了“小南京”的别号,成为四周乡民们向外人的夸耀地点。人们提两皮烟叶,或者破几圈细篾,也跑上几十里上一趟街,说是做买卖,实在完整没有甚么贸易意义,只是为了看个热烈,或者听人家发歌、平话。不知从何时起,街上有了日渐增加的乞丐,人瘦毛长,脸小眼大,穿戴各色分歧脚的鞋子,给贩子上增加了一道道对锅灶有强大吞吸力的目光。
盐商没听过这么多事理,被他横飞唾沫刷得一退一退的,只好举手告饶:“好好好,说不过你,我还要做买卖,你走吧走吧。走呵。”
“你们打,你们打,闹得满街的人都来看,看你们几个秃卵丢了舍利子是不是?”他及时威胁。
“不是耍狡计。你们如果不放心我,拿枪在前面押着也行。”
在我的印象里,乞丐只能够具有衣衫褴褛面庞干枯的形象。把乞丐与豪华的糊口联络起来,是一种不成思议的荒诞。我到了马桥今后才晓得本身错了,天下上实在有各种百般的乞丐。
“你你你还嫌少?”
盐商笑着说吃吧吃吧,亲身为他们斟酒。
“你们杀了我,快点拿刀来杀了我!”
这今后,他乞无不堪讨无不克,名誉越来越大,权势也扩大到罗水那边的平江县一带。连武汉大船埠上九袋一类的同业也远道来拜访过他,口口声声尊他为师。他烧一块龟壳,就能卜出甚么时候行丐最好,去甚么方向行丐最无益,别的人照他说的去做,没有不发的。街上人办红白丧事,席上总要给他留出上宾的位子。不见他来,就担忧一餐饭吃不平稳,担忧叫化子们前来吵棚。一名当过道台的朱先生,还曾经赠给他楹联匾额,黑底金字,花梨木的质地,重得要好几小我来抬。
他的病从两脚开端——先是肿大,鞋子袜子都穿不出来了,剪开了边也还是套不住,脚踝的曲线都没有了,两脚粗圆得如两袋米。然后,红斑按例呈现,个把月后红斑又变成紫斑。再过一个月,又成了黑斑。他抓挠得脚上已经见不到一块好皮,前前后后都是血痂。监房里彻夜都听到他的喊叫。他也被送到病院里去诊过。但大夫打的盘尼西林对于他没有一点感化。他跪在牢门前把铁门摇得咣当响,要求看管的人:
“不搬也要搬,这叫劳动改革。你还想乞食?还想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新社会了,就是要整直你这号人的骨头。”
“不杀就让我去乞食。”
“打死你这个地痞!”和尚们急着操棍棒。
戴世清是从平江来的,成了这些叫化子的头。叫化子分品级,有一袋、三袋、五袋、七袋、九袋。他是九袋,属最初级别,就有了“九袋爷”的尊称,镇上无人不晓。他的讨米棍上老是挂着个鸟笼,内里一只八哥老是叫着“九袋爷到九袋爷到”。八哥叫到哪一家门前,他不消拍门,也不消说话,没有哪一家不笑容相迎的。对于普通的叫化子,人们给一勺米就够了。对九袋爷,人们必须给足一筒,偶然还贿以重礼,往他衣袋里塞钱,或者腊鸡爪——他最爱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