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周氏叹了口气,拈起一根细如须发的绣针,在发鬓上抹了一下,眯起双眼,纤巧的绣针按着纹理,刺透蓝布——她正坐在窗下修补一件铁灰色直身,李大伯常在乡间行走,衣袖在山路间划破了一道豁口,直接用绣线补缀不太美妙,只能绣上几只衔枝喜鹊作装潢。
周氏嗤笑一声:“还能去哪儿?十八娘的爹娘归天以后,她嫂子容不下她,怕她的名声迟误底下几个女伢子说亲,把她送回西山上的庵堂关起来了。“
母子俩一个被关在庵堂里,一个在寺庙里由削发人扶养长大,固然同在一座山头,但十几年都未曾见面。
周氏嘲笑一声:“十八娘年纪悄悄的,让她给杨小郎守一辈子的寡,就是张家肯,我这个外人都舍不得!“
周氏放下补了一半的蓝布直身,理理衣衿,淡淡道:“三娘,你出来看看昭节和九冬在做甚么。“
周氏细心察看着李绮节的每一个纤细行动和神采,发明她诘问张泰宣的来源,仿佛真的只是出于猎奇罢了,悄悄松了口气:杨天保那边刚出了幺蛾子,三娘可不能再出岔子了!
实在周氏有些杞人忧天,张泰宣当然生得漂亮,但始终只是一个才见过一面的少年郎,李绮节只是纯粹赏识对方的美色罢了。
畴前乡间人家贫苦,孀妇再嫁,不是甚么难事。等日子过得越来越充足,孀妇反而不好嫁了。比如杨家那样的人家,跟着家业的一步步强大,开端重视家世端方,孀妇如果不为夫守节,就会被说三道四。读书人更是讲究,谁家孀妇再披红绸嫁人,他们连那孀妇的兄弟族人都跟着一起鄙夷,乃至会劈面把人家说得抬不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