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破谍 > 第170章 我的番外〔三〕

我的书架

至于这糖炒栗子,在美国,我没有吃过这类食品,可外婆们的函件中又常常提到,特别是那金水的栗子,让我充满等候和神驰。

知瑜、怀姐,忆怀,小年:

金水在那里?我问徐伯伯。

早晨我在徐伯伯的书房与他告别,这趟南京之行收成颇多,徐伯伯将一些老照片和质料全数影印了给我带归去,我看到了、听到了很多片段与细节,和外婆们的手札相对应,串连到一起以后更加感慨。

我坐在这节温馨的车厢里,看着那些我未曾晓得的故事,它们大多产生在晦国投降后,以及束缚后的五十年代。那些在外婆们的函件中闪动其词的光影,在这一本回想录里如同一道道深深浅浅真真相映的墨,在画纸上定格。

我感到本身的身材一日不如一日了,恐怕再也没有机遇与知瑜和怀姐相逢。知瑜曾经在与我通电话时提到过,有兴趣将你们前半生的经历写出来,你说有些事情或许从我的角度、以我的笔写出来会更好些。

而我在问出这一句时,想到的不但是糖炒栗子,另有金水山中那座想必已班驳尘封的戏台子,那充满古典浪漫主义色采的唱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实话,我彻夜难眠。

直到徐伯伯拿出一本上了锁的日记,很朴实的牛皮纸色彩的日记本,交到我手中。

明天我筹算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我想,既然知瑜和怀姐想我去写,那必然是要留给你们的先人。我很欢畅能够执笔,将我们对阿谁年代的爱与恨写给她们,闪现在她们面前。

天冷了,我徒步走在中山路上,两旁高大的梧桐树都已变成了铁锈红色,宽肥的叶子落了一半,浸着暮秋的寒露,湿漉漉的。

第二天,谢别了徐伯伯一家,我重新坐上回沪的列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日记,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这是瑜外婆跟我说到南京的梧桐树时教会我的诗,她说南都城的梧桐长得特别好,夏天的时候走在那几条街上都晒不到太阳,播送台把喇叭埋在枝桠里,边散着步,边吃着冰棍,边听着播送故事,特别舒畅。

我晓得知瑜和怀姐身上带着一些没法对旁人倾诉的奥妙,而这些奥妙也只要我晓得,只要我。从1957年到现在,四十年畴昔了,这些事就连老徐我都只字未提,这也是当初我对知瑜和怀姐的承诺。

我晓得徐伯伯之以是在我分开的前一晚才把这个日记本交到我手中,是想我分开后再翻开它,这日记本里的内容,既然徐家奶奶连本身的后代都杜口不提,我也不想在这里翻开但是,我却难以平复心中激烈的猎奇、不安,与镇静。

“这是我的母亲归天前一年所写,临终时她有交代,这个本子我们不能翻开,必须交到董怀两位的后代手中。”说着,他将这个日记本慎重地递给我。

扉页便是给两位外婆、母亲以及给我的一段话:

……

这是我在徐伯伯家的最后一晚。

既然如此,不如就让它尘封,留在你我的影象中,永久流长。

我的怀里抱着一包黄油纸盛着的糖炒栗子,想着瑾瑜两位外婆当初是不是也踏着一样的树荫与落叶,抱着一样的一包糖炒栗子……这么想着,我仿佛瞥见两个年青的女子款步盈盈向我走来……思路被街上的汽车声拉回,是的,现在已经没有了瑜外婆说的那隐于枝桠中的播送喇叭,汽车的喧哗声盖过了统统,只是这两排老梧桐,大半个世纪以来仍悄悄地鹄立在街道两旁,悄悄地看着人间沧桑。

推荐阅读: 奋斗在洪武末年     刀镇星河     再见了,我爱的渣男     回到明初当王爷     季太太的开挂水逆     大夏刑案官     呆萌俊颜,老公太能干     乡村透视小仙医     不一样的山海经     夫宠     重生之高中生主播     武道系统之草民崛起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