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庐山下来至九江,照着祁慕田的建议,三人雇了一只船逆流而下。沿途水道蜿蜒,自徽州境内横穿而过。据祁慕田所言,徽州乃是一处商贾辈出的充足宝地。但是,长江两岸的沙洲之上,低矮的民居多为尼瓦小屋,江上渔人也是粗布衣衫,早出晚归,看上去极其艰苦。船每到一处江边大镇,三人便弃舟登岸,逗留数日。徽州山明水秀,名不虚传,可每天见得最多的老是贫苦的老百姓,委宛凄苦的民歌,环抱在乡间巷子中一座座贞节牌坊之间。世世代代如许走过来,又要世世代代地如许走下去,给人莫名的压抑。祁慕田看出了丘胤明的心机,便不再提出踏访乡间,因而半路折往九华山,又在黄山七十二峰间周游了数日,方又在铜陵上船,缓缓行至南京。这一起竟行了一个多月,船到南京时已将入腊月。
丘胤明笑道:“那倒没有。我说想游侠九州,急人之所难,惩奸邪腐恶。可分开琼崖后便觉自言有失。读书人唯求功名,习武之人更是为衣食奔命,游侠为报酬己都只能尽微薄之力。贫繁华贱各尊历世旧规而行,若置身其间,安能不虚度光阴?”
丘胤明久居南海,固然对中原名山略有晓得,但读书耳闻比不得亲眼所见。庐山名胜,历代名流笔下屡见不鲜。时下已是暮秋,游人绝迹,山色空明,林木苍然。山岳远近凹凸各有分歧,但是一色秋意抹过,山岭浑然一体。飞瀑间青松白石兀然凸现,更添几分水色,傍晚中香炉峰紫气模糊,人见之忘俗。
“光宗耀祖,此乃人生甲等大事。”一个身材肥大,神采惨白,举人装束的年青人振振有词地说道。这时丘胤明才发明在座五人都是举人模样,不知为何到此山间小筑争辩不休。只听此人持续道:“众位皆知我家本来一贫如洗,家母纺纱织布供我读书,十年寒窗,衣食尚不能自足,而一朝落第,便是高山青云,今后丰衣足食,连家父的牌位在宗祠里也变了职位。依我看来,既读书,就招考取功名,灿烂门楣,方不负父母之恩,师尊之教!”一时候声情并现。
中间身着天蓝紵丝缎直缀的俊雅青年举人道:“罗兄有何高见?”
丘胤明点点头道:“先生晓得,我的教员是位道长,因我心血来潮草就一篇‘出世论’的文章,将我打法走了。”
开窗后才发明,这间房视野宽广,窗外不远就是碧水莹莹的秦淮河。两岸楼阁娟秀,河中画舫歌乐模糊,石桥上货郎大声叫卖,人影,树影,房影倒映河面,一片蒸荣的气象。随后他在四周酒楼中仔细心细吃了一餐,南京的富华之气无处不有,就连盘中的菜肴也比别处多些油水。饭后他在近处闲逛了些时候,与祁慕田作伴近两个月后,单独一人竟感觉有趣起来,在几间书局中随便翻看了一些新本的板印册本后便早早地回到堆栈里,策画着明日栖霞山之行。入夜今后,秦淮河上青灯红烛闪动,丝竹声阵阵飘入耳内。此时堆栈中倒显得平静,约莫旅人到南京后,夜晚多要帮衬秦淮风月。丘胤明立在窗边,看着灯光中河水出现酒一样的光芒,无数木桨从河面划过,波纹间仿佛泛动着一层胭脂。不知那袅袅升起的是楼台中的烛烟,还是河上的水气,歌声笑语,夜色昏黄。这时候如有个朋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