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读书人,满腹诗书读到骨子里,尽化作清傲。都说膝下有黄金,若不是为了故交,一辈子也不要求人的。
张石山一时无言,隔着窗隙去看乌沉沉的天气,春雨扰人,淅淅沥沥浇得民气头沉闷。
苏晋愣了一愣, 这才隔着雨帘子向他见礼。
他出身翰林,客岁才被调来大理寺。当年苏晋二甲落第,还在翰林院跟他修过一阵《列子传》,可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在再见后生,昔年一身锐气尽敛,张石山心中可惜,言语上不由暖和几分,指着一张八仙椅道:“坐下说话。”
本来这矮胖墩子姓陆,时任刑部员外郎,恰是当日奉柳朝明之命,给苏晋送命囚的那位。
伞面是天青色的,通体一派寂然,大理寺的衙差已先一步寻着这伞的贵气将她往署里请了,苏晋这才想起,这高贵伞是方才那位落轿大人用的。
见到大理寺卿,苏晋昂首施礼:“下官苏晋,见过张大人。”
也是奇了,这世道,伞的脸比人的脸好用。
宫中端方严苛,虽说密帖经手之人甚少,但若铁了心要查,也不是查不出的。半年前,钦天监一名司晨就因帮十四殿下代拟了一道策论被活活打死。
苏晋搁下笔,问:“这小我,你识得否?”
周萍仓猝道:“你找死么?知而慎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雨势急一阵缓一阵, 廊檐下紧紧挨挨站了一排躲雨的人,看官袍的纹样,与苏晋一样,都是被打发来候着的芝麻官。
周萍要再劝,外头有人催他上值。仓猝洗了把脸,走到门前,转头看苏晋仍旧一副笔走如飞慷慨赴死的描述,只好叮咛:“你要找晁清,我替你想辙,你莫要打动,牢记三思而后行。”
张石山看她这副模样,心中已是动容,方要起家去扶,却被一旁伸来的手拦了拦。落轿大人端着茶,渐渐踱到苏晋跟前,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本官同你说几句实在话,你听好。”
如许的信帖面上瞧着没甚么,里头却大有文章――当今圣上以武功国,每月命各翰林院士分发策问,令诸皇子作答,时限三日,答出无赏,答不出却有罚。收到如许的密帖,约莫是哪位殿下躲懒,找下头的人代答。
夜里,苏晋回到应天府衙的处所,坐在榻上发楞。
苏晋恭恭敬敬回了个礼道:“恰是。”又就教来人姓名。
苏晋也不是非等不成,将文书往上头一递也算交差。
苏晋道:“手持一枚晏家玉印,贡士处所的武卫验过的。”
苏晋想起一个句子来,晓开一朵烟波上。
说着,也不等苏晋客气,风风火火地走了。
大理寺这条道儿,是完整被堵死了。苏晋躺倒在榻上,想起四年多前,她被乱棍加身,昏死在路边。只要晁清来寻她。风雨连天,泥浆沾了他的白衣袖子,他将她架在背上,干脆连伞也扔了。苏晋浑浑噩噩间说了声谢,晁清脚步一顿,闷声回了句:“你我之间,不提谢字。”
周萍原还困顿着,听了这话,蓦地一惊:“你疯了?”
柳朝明端的沉着安闲,仿佛没听到甚么声儿一样,沈拓忍了忍没忍住,才问:“这个苏知事,但是当年老御史一眼看中,再三叮咛你照拂,你驱车去追却没赶上,将事情搅黄了的那位?”
沈拓又道:“厥后他白叟家还找我想辙,我能有甚么辙?吏部的通文递过来,皇上已批了红。”说着,摇了点头道:“当真可惜了,我记得他中进士那年才十八,文采斐然,胸怀斑斓,俨有你当年风采,便是给个榜眼,乃或给个状元也不为过。还是皇上看了眼他的年纪,生生吓了一跳,这才将他的名次压到了第四,就是怕此子锋芒过分招来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