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大清朝这里,王老秀才可就惨了,大清没有秀才了......并且计口传田,授完田就得纳粮当差,老秀才不会种田,也当不了差,他的儿子又是个违逆不孝的,听了同窗的勾引,在甚么《讨胡虏檄》上署了名,怕大清天兵拿他,以是在清兵打到海丰县的时候就溜了。留下老王秀才一小我孤苦伶仃的,靠变卖产业活命,这两年产业已经卖没了,只好去海丰县城乞食,姑息着活命。这段时候兵荒马乱,海丰县城也不让外人进,以是老秀才只幸亏家里饿着。
好好的家业,如何就要分给别人了?
“还是大明好啊!”
起码能够欢畅个三年......至于三年以后,没准王师又换人了!
不过在明朝那会儿,王老秀才在村里也算是小我物,到底是考过很多次院试的,在济南府士林中也有几个响铛铛的朋友,以是家里能占大一片盐碱地(属于隐没田产)放租,还开了个私塾招一点蒙童,日子过得还算津润。
山东省大清河以北这块地盘,又到了城头变更大王旗的时候了。从崇祯十七年开端,这块地盘已经换了几茬主子了。第一茬是明换顺,大顺派出的知县代替了明朝的官员,成为处所的百里之侯。然后则是一段时候的明清顺三不管,一群处所豪强应运而起,算是第二茬。再接着是大明的山东巡抚高雄图来招安,很多豪强当上了大明的民之父母,这就是第三茬了。第四次换主子则是大清朝的第一次南征,就是豪格被打死那一次,大清河北都归了大清,一部分豪强又剃了头当了大清朝的好主子,另一部分不甘心当清奴的大明好地主则跑去了大清河以南,跟着高雄图和左懋第混。
当然了,不对劲的人也是有的!一帮留在故乡没有跑路的地主、富农都是不满的。
十一月,凛冬已至。
但是谁也没想到骑着骡子的王师一来,靠着打黑枪就把大清绿M子天兵给打跑了,端庄两军对圆的厮杀都没打一回,绿M子天兵在全部山东就剩下聊城、安平、德州仨据点了。
“大明出了明君了!”
这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统治济北府的清兵固然不是端庄的八旗老满洲,但气力看着还行,披着绿色棉甲,顶着绿色头盔的战兵看着都挺威风的,马队也多,来去如风,扬威耀武,如何都比大师伙印象中的大明叫花兵短长。
镶绿旗不必服兵役,还能够在关外各地自在走动,但是不得占有地盘,不得向旗民旗奴放贷,还必须交纳人头税。并且关外的贸易不发财,九大皇商的把持也很短长,以是浅显镶绿旗贩子的买卖并不轻易做。
农夫们真是大小都欢腾了——因为这些年的折腾,济北这里的人地冲突已经完整不存在了。压在老百姓身上的就是“租庸调”,也就是纳粮、纳布、当差......因为大清朝的情势不好,以是加在老百姓身上的承担也就越来越多,现在一朝全免,百姓们能不欢畅?
成果没想到拯救的王师来了......
而会运营的总能找到赢利的机遇,在多尔衮放开镶绿旗名额后,很多都买了个旗人身份,迁去大同了。另有一些没去大同的,厥后也大多从孔有德或耿仲明那边买了旗人身份,或是干脆渡海去了东北——从山东这里去东北当旗人最简朴,破钞也最低。只要坐上说山东话的朝鲜人或日斯巴尼亚人的沙船,渡海去梁房口(营口),登陆以后找个剃头摊子剃个辫子头(关内旗人是老爷,以是汉民不能随便剃头,关外没这端方),然后就去关外十旗设在梁房口的衙门报个道。想要种地的就说本身是关内九旗中某一旗的包衣主子,因为主子败落,不得已出关餬口。然后就能获得身份和份地了,如果情愿服兵役的,就是旗人,不肯意服兵役的就是旗奴......如果不想种地,而是要行商为业,那就报个镶绿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