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国之梦魇 > 第两百四十三章 (二合一)

我的书架

处所官制

东汉将洛阳以外的地区分别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报酬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汉朝州也称部)。

司徒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要河南郡因京师地点,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卖力民政事件;边郡(就是设置在边疆地区的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卖力军政事件。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卖力详细军事批示。东汉本地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属都城尉领军并辖县,职位略与本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置西河属都城尉、上郡属都城尉;永和十五年(公元105年)置辽东西部都尉;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

与西汉不异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查探政情,年关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身回京,而是调派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罢了。

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分歧,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身后即废。

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东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天下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减弱三公的权力,厥后三公几近无实权只是名誉的意味。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以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期间,各国在三公以外另设大司马,普通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曹休、曹真;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普通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丁奉、吕岱、陆抗、施绩、朱然。

东汉的中心当局构成相沿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根基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整转移到尚书台。东汉天子即位,常常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附属少府。

参考:《后汉书·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奖惩。”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下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此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防盗版,以后改。

州刺史

太傅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

汉魏期间,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是以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类名号并无必然,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干系,是以称为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军队(如骁骑、材官),或因推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哄,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汉末今后,开端呈现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重号将军。

推荐阅读: 妖女乱国     三国之最风流     氪金魔主     执掌乾坤     末日求生:勇者无敌     旧日盗火者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金闺     闺玲     女神的上门医婿     重生大宋做权臣     仙界归来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