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国之梦魇 > 第两百四十三章 (二合一)

我的书架

三公

编辑

大司马

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卖力群众教养,掌礼节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会商天子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卖力天下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天子,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根据,当时有大司马吴汉。

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司空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徒。

东汉将洛阳以外的地区分别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报酬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汉朝州也称部)。

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东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天下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减弱三公的权力,厥后三公几近无实权只是名誉的意味。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以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三国期间,各国在三公以外另设大司马,普通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曹休、曹真;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普通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丁奉、吕岱、陆抗、施绩、朱然。

按东汉轨制,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的首要参政路子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会商天子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申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权柄。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轨制,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件。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卖力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卖力二千石的迁调;户曹卖力户籍、祭奠、农桑;奏曹卖力奏议;辞曹卖力审理案件,接管上诉;法曹卖力驿站事件;尉曹卖力士卒和犯人的征调、运输事件;贼曹卖力缉拿盗贼;决曹卖力讯断刑法;兵曹卖力军事事件;金曹卖力货币与盐铁事件;仓曹卖力国度堆栈事件。别的,另有黄阁,主簿,是中间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中间令史卖力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卖力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办理;门令史卖力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件。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统领范围仿佛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件,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来往,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并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件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汉魏期间,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是以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类名号并无必然,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干系,是以称为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军队(如骁骑、材官),或因推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哄,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汉末今后,开端呈现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重号将军。

推荐阅读: 神医魔妃:邪王,别缠我     爱入佳境     香樟树下种青丝     都市修仙     我有客车能穿越     焚天纪元     不败星河     调教我的小女佣     谁拿情深乱了流年     问圣记     天庭足球     反派改良中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