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个县吏久在寺中,对这幅画熟得不能再熟了。荀贞此前出任亭长时,为拿告身文书也曾来过寺中、见过这幅画。三人都没做逗留,直接绕过罘罳,来入庭中。
……
和“里”外有墙垣一样,“官寺”的核心也有墙垣,并且墙垣更加高大。若将全部颍阴县城称为“大城”,那么“官寺”就是一座“小城”。前汉时,“官寺”在城中的位置不牢固,有的在城中,有的在城东,本朝以来,逐步都迁到了城北,遂成为了一种定制。
他来任职虽还不到两个月,但一则,早将本亭的辖区跑了个遍,对本地的环境很熟谙,二来,自小在颍阴长大,对本县的故事也很熟谙,不管是本亭的、还是外亭的,都是说得头头是道,远至战国、前秦时出世在本地的名流以及一些产生过的典故,皆随口道出、顺手拈来。
面前这两个吏员都是“私吏”,与县君的干系很靠近。所谓“仕於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如果接连两代都为同一个家属效力,那么对效力者来讲,这个家属就是“家主”;如果接连三代都为同一个家属效力,那么对效力者来讲,这个家属就不但是“家主”,乃至是“君上”了。
就像亭舍门边有“塾”一样,寺门的两边常也会有一间或几间房,与围墙相连,门往外开。这是供外埠来的官吏们换衣用的。如果长官临时没有空儿见他们,他们也能够在此中安息。这会儿,“塾”中就有一个刚从外埠赶来的小吏,正在清算衣服、清算冠带,筹办拜见上官。
进入寺门,劈面一道土筑的罘罳。罘罳,便是屏风。上边泼墨染绿,画了两株丰厚矗立的大树,树干细弱,虬枝回旋,干为玄色,叶则茶青。右上题了两行字,写道:“木连理,王者德泽纯洽,八方为一家,则连理生”。儒家倡导仁政,这两句话正合了圣贤的教诲。
这两个县吏不是颍阴人,是跟着县令来的,好些事儿并不体味,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已到颍阴县城。县吏张望了下天气,见刚过未时,说道:“紧赶慢赶,总算没有太晚。县君现在应正在寺中相候,荀君,请随我们来吧。”
“便坐”,即“听事堂”摆布的配房,每天都有小吏在内值班,卖力措置平常的小事。此时下午,正忙的时候,各个“便坐”里都坐了很多外来的吏员,观其穿着,有乡蔷夫,也有与荀贞一样的亭长,另有里长,间或亦有百姓。吵吵嚷嚷、纷繁闹闹的。
暮秋十月,天高云白,风从一望无边的郊野上吹过,林木的叶子大多落了,绿油油的田野与稀少的林木中,模糊几处里聚。早上起来的时候,亭舍内的空中上结了一层冰冷的霜露,行走在上边,沾湿了鞋子,而当太阳高升后,这霜露垂垂地被蒸发不见了。
门阙或桓表的边儿上,有一个建鼓,吊挂木上。吏民、县中有事,便击打此鼓,以让人晓得。荀贞在宿世时虽没见过“建鼓”这玩意儿,但在影视上多有见过,仿佛直到清末民国期间,衙门门前另有这东西,以是穿越今后见到此物也不诧异。
……
他低着头绕树踱步,感慨很久,末端站定,一手按住腰边的环刀,一手拍打枣树,喟叹道:“人生一世,朝露日晞。”跟着拍打,几片黄叶飘落,如黄蝶起舞,有的落在了地上,有的落在了他的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