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毳者,患涂之泥也。(《书·益稷疏》)
弃道术,舍度量,以求一人之识识天下,谁子之识能足焉?(《荀子·王霸篇注》)
《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旧事也。(《意林》,又《经义考》引此文下云:至于《易》,则吾心阴阳动静之理备焉。未见所出,当考。)
夫德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文选》沈休文《游沈羽士馆诗注》、《摄生论注》)
法者,以是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驰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成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成阙也。
君臣之间,犹衡量也。权左轻则右重,右重则左轻。轻重迭相橛,六合之理也。(《御览》八百三十)
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申生孝而不能安晋,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度灭乱者。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按《战国策》有此文)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二句又见《意林》。据《治要》,在《知忠篇》,其上文与此大异,当考。)(此下逸文并依原刻附入,原刻云载《文献通考》,今检《通考》并无其文,存之以质知者。)
昔周室之衰也,厉王扰乱天下,诸侯力政,人欲独行以相兼。(《文选·东方朔答客难注》)
故治国无其法例乱,守法而稳定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犯警。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类聚》五十四)
桀纣之有天下也,四海以内皆乱,关龙逢、王子比干不与焉。而谓之皆乱,其乱者众也。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以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之皆治,其治者众也。(《是非经·势运篇注》)
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书钞》四十四引作:昼跪当黥)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御览》六百四十五)
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地点,忘其丑也。(《意林》,又《御览》五百五十一引作:匠人成棺,而无憎于人,利在人死也。)
道胜则名不彰。(《文选·张景阳杂诗注》)
夫道,以是使贤无法不肖何也,以是使智无法愚何也,若此,则谓之道胜矣。(《文选·张景阳杂诗注》)
能辞万钟之禄于朝陛,不能不拾一金于无人之地;能谨百节之礼于古刹,不能不弛一容于独居之余。盖情面每狎于所私故也。
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意林》、《御览》四百九十六)
饮过分者生水,食过分者生贪。(《御览》八百四十九)
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以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文选》《演连珠注》、《阳荆州诔注》,《类聚》十七,《御览》三百六十六)
匠人知为门,能以门,以是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淮南·道应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