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骈名广。(《庄子·天下篇释文》)
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申生孝而不能安晋,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度灭乱者。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按《战国策》有此文)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二句又见《意林》。据《治要》,在《知忠篇》,其上文与此大异,当考。)(此下逸文并依原刻附入,原刻云载《文献通考》,今检《通考》并无其文,存之以质知者。)
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敷相容也。(《意林》)
久处无过之地,则世俗听矣。(《文选·吴季重答魏太子笺注》)
兽伏就秽。(《文选·西都赋注》)
鸟飞于空,鱼游于渊,非术也。故为鸟为鱼者,亦不自知其能飞能游。苟知之,立心觉得之,则必堕必溺。犹人之足驰手捉,耳听目视,当其驰捉听视之际,应机自至,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苟须思之而后可施之,则疲矣。是以任天然者久,得其常者济。
周成王问鬻子曰:“寡人闻贤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寿。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在天乎?”鬻子对曰:“夫圣王在上位,天下无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也,则民得尽平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德化,而民积于用力,故妇报酬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饿,民得二生矣。贤人在上,则君积于仁,吏积于爱,民积于顺,则科罚废而无夭遏之诛,民则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令人偶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疠疾,民得四生矣。(按:《贾谊新书》有此文)
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以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文选》《演连珠注》、《阳荆州诔注》,《类聚》十七,《御览》三百六十六)
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地点,忘其丑也。(《意林》,又《御览》五百五十一引作:匠人成棺,而无憎于人,利在人死也。)
公输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为瑟。(《御览》五百七十六)
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为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为不乐也。故生不敷以使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敷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于死生之分,达于短长之变。是以目观玉辂琬象之状,耳听白雪清角之声,不能以乱其神;登千仞之溪,临蝯眩之岸,不敷以淆其知。夫如是,身能够杀,生能够无,仁能够成。
苍颉在庖牺之前。(《尚书·序疏》)
善为国者,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移保子孙之志而保治,移求爵禄之意而求义,则不劳而化理成矣。
故治国无其法例乱,守法而稳定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犯警。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类聚》五十四)
有衡量者,不成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成差以是非;有法度者,不成巧以诈伪。(《意林》、《御览》四百二十九)
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君而无易民。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蹠蹻之民以乱也。民之治乱在于上,国之安危在于政。
弃道术,舍度量,以求一人之识识天下,谁子之识能足焉?(《荀子·王霸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