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讲堂身也。阿难心也。如来大众五藏也。户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怀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释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如同琉璃 略牒语简能够意知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为亲眤。万象仳离。诚谓疏遥。若使不了身中。岂合能观外物 二结破
以是者何。比方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建立今义
佛言。处今安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暗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前云赴请。此云乞食者。乞食乃是常仪。泛举为喻。又前虽赴请。一定僧尽。余人乞食。故举此也。宿预也 二自他殊体答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江山。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远观物像。近见琉璃。问答极成。故云如是 二据法责其独观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建立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表里中间三处 当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为贼所侵 烦恼迷真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了然。如何不知 腑藏内密。设使不知。筋脉陋劣。宁容难了 三反责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地点。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表里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前后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变态理乃至问。引庆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洞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目睹明。名为见外。闭目睹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早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分歧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表里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暗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四破见内二。一约见暗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