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西过皮氏县南。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词》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蛮夷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地盘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地点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古刹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笔墨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又南过杨县东。
又南过冠爵津。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矗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魏地盘记》曰:阳曲胡借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摆布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又服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西南太高梁邑西。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摆布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敷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敷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极刑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附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