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经注 > 第14章 汾水(1)

我的书架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矗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又南过临汾县东。

夜中,忽有二孺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天子,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芒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成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摆布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改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历唐城东。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摆布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又服从县南西流。

《魏地盘记》曰:阳曲胡借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隧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因而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以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便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私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床笫,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改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思,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石单>

推荐阅读: 团宠大佬的马甲又掉了     永恒兵祖     沧海无缘     我当驱魔师那些年     (穿书)我真不是女主     超能回收工     落花怜     阿蓉(系统)     神武帝尊2     瓦罗兰之封神演义     侯爷夫人不能惹     原神:开局被胡桃捡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