湨水又南注于河。
孔安国曰:根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词》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民风通》曰:济出常山屋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分歧,乡流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今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高山。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其水南迳其城东故县之原乡。
《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便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济水又东迳荥阳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倒霉,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水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战,设伏於敖前,谓是也。迳虢亭北。池水又东北,迳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其水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小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侵水。即此水也。其水北流,迳金亭,又北,迳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
济水又东,迳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汉破曹咎,羽还广武,为高俎,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高祖不听,将害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涧断山,谓之广武涧。
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厥如也。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城。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济水与河,浑涛东注,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否。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三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梗阻,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
济水於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迳温县故城西,周畿内国,司寇苏忿生之邑也。
《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济水南历虢公台西。《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济水南流注于河。郭缘生《述征记》曰:济水迳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隧道志》曰:济高傲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尚书》曰:荥波既潴。孔安国曰:荥波水以成潴。阚骃曰:荥播,泽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谓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於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游勇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也。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汉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消逝不成复识。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周城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水南带三山,即三皇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