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南迳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地盘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愚笨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大。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觉得累方石为门,若天久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满,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彪炳臣《表》,敕大司农府给野生,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圣旨听许,因而夹岸累石,结觉得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关光阴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天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玈罢师为共严侯国,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清闲于共山之山。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稽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谓之清川。又南迳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净水。净水又东,周新丰坞,又东注也。
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转。西南流,入于沁水。
净水又东迳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馀基尚存。 净水又东,与仓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净水,地盘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编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天子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
东北过获嘉县北。
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