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出蒲城西,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北平县有卢水,便是水也。东迳其城,又东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博,今不能也。徐水又东,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迳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故城南,王莽之朔宁县也。曹水又东,入于徐水。徐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北,俗谓之祭隅城,所未详也。徐水又东流入博水。《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博。又东入滱。
滱水又东,迳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虔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滱水又东,迳京邱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陵。滱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根源积水,亦曰泉登陆。
徐水又迳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圣旨,遣冀州处置王球、幽州处置张<阝良>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也。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七丈有馀,渀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迳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老虎之元子也,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於北平,破之顺水北,乘胜追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因而授马,退保范阳。
滱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
滱水又东,迳唐县故城。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迳其南。
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书隧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关键之地,二关势接,疑斯城便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
又东过安喜县南,县故安险也,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应为侯国,王莽改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喜。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涨,高岸崩颓,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柱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稽疑,盖城地当初,山川渀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
《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
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县之西北高山,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其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应劭《地理民风记》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与应合适。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骃《十三州志》曰:中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骃所说此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誉都故城,则八十许里,此城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符合,但是俗谓之都山,便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