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
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高山,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迳常道城西。故里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
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迳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
又东太长乡县北。
巨马河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
东过良乡县南。
圣水出上谷。
涞水又迳三女亭西,又迳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
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涞水又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其城东。《竹书编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虖池,同归于海也。
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传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传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贤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迳贤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迳贤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涞水东迳徐城北,桃、垣二水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则通波暗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圣水又东南,迳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於海也。
圣水又东,迳长兴城南,又东迳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隧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改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迳大防岭下。
东过逎县北。
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许步,长数百步,摆布翼带涓流,控引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一十许里。东南流迳逎县故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改名逎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