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迳河目县故城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中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水又东,迳马阴山西。《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县在河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修建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觉得武符者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阚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当代谓之石崖城。河水又东,迳副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东,迳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改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编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筑亭障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南越也。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实际》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其冤痛如此矣。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
顾瞻摆布,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荒干水又西南,迳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罢了。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
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按《魏地盘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别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当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枝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便是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