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故巴夷之地也。汉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者也。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汶。
江水又迳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溪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树,有子大如甒,白黄,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
县下又有净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曜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之为江州堕林粉。粉水亦谓之为粒水矣。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水出昆阳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迳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襃汉丙穴之类也。其水北流入高阳溪。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
江水又东,迳石龙而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四百丈,长六里而复,殆于梗阻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渚。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獠中,东南流迳汉丰县东,净水注之。水导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净水口。彭溪水又南,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溪口。江水又东左迳朐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
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县治安乐水会,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鄨县,北迳汉安县界之东,又迳符县下,北入江。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一月,诣巴郡,没死成湍滩,子贤求丧不得。女络,年二十五岁,有二子,五岁以还。至二年仲春十五日,尚不得丧,络乃乘划子,至父汉处,哀哭自沈。见梦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县上言,为之立碑,以旌孝诚也。其鳛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又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
江水又东,右迳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有县治,治下有市,旬日一会。
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馀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答复,沿溯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高低,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猨,猨不生北岸,非唯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又东至枳县西,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
地盘沃美,人士隽乂,一州称望。县有沈乡,去江七里,姜士游之所居。诗至孝,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常以鸡鸣溯流汲江。子坐取水灭顶,妇恐姑知,称托游学,冬夏衣服,实投江流。因而至孝上通,涌泉出其舍侧,而有江之甘焉。诗有田滨江泽卤,泉流所溉,尽为沃野。又涌泉当中,旦旦常出鲤鱼一双以膳焉,可谓孝悌发于方寸,徽美著于无穷者也。洛水又南迳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水西出绵竹县。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也,又言是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