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县界,谓之于阳溪。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溪硖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断。
江水又东,右迳氾溪口,盖江氾决入也。
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常璩、瘐仲雍并言禹娶于此。余案群书,咸言禹娶在寿春当涂,不于此也。
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郡隶梁州,晋太康中立,治汉中。县南去郡八百馀里,故属巴渠。西南流历巴中,迳巴郡故城南,李严所筑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便是水也。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好是也。及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刘璋纳蹇胤之讼,复为巴郡,以严颜为守。颜见先主入蜀,叹曰:独坐穷山,放虎侵占。此即拊心处也。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獠中,东南流迳汉丰县东,净水注之。水导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净水口。彭溪水又南,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溪口。江水又东左迳朐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
县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汶。
又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
江之左岸有巴村落,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着名酒,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馀鱼。溪水伏流迳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其地平旷,有湖泽,中有菱芡鲫雁,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峡所无,地密恶蛮,不成轻至。
又东迳壤涂而历和滩。又东迳界坛,是地巴东之西界,益州之东境,故得是名也。
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飘零,光阴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消逝殆尽。江水又东迳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是以而兴矣。
江中有大阙、小阙焉,季春之月,则黄龙堆没,阙乃平也。昔世祖微时,过江阳县,有一子。望气者言江阳有贵儿象,王莽求之,而獠杀之。后代祖怨,为子立祠于县,谪其民罚布数世。杨雄《琴清英》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谮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药,思惟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之而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江水迳汉安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