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江水又西迳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馀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迳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陈腐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历一纪。
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迳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又东南迳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迳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迳其县北,又西流南转,迳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觉得县。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何尝衍期,同于潮流,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广棼>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涢水也。
溱水
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陂,东通湘渚。
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之。
溱水至此,有始兴大江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
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
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羽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
利水又南迳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耆旧传言,石本桂阳汝城县,因夜迅雷之变,俄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駮有若缋焉。水石惊濑,传响不断,商船淹留,聆玩不已。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漓水又西迳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南历山,西北流迳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派流拼集,西迳平乐县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觉得县,北隶始安。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又北过罗县西,涢水从东来流注之。
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
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檝江波,投吊於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世谓之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迳汨罗戍西,又北迳垒石山东,又北迳磊石戍西,谓之苟导泾矣,而北合湘水。湘水自汨罗口,西北迳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