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带道痴过来,也瞒不住人。即便一时没人晓得他们身份,难保有人过来凑趣。
面前这几个都是世子身边近人,高康便小声道:“仿佛殿下有不对劲处,由袁大人出面与礼部官员谈判,下午‘礼节状’上的内容不敷,此次来的是新的‘礼节状’。”
兴王薨时,王瑄曾出使安陆,道痴见过他两遭。顺娘的家书中,也曾提及这位族兄,这两年在京中对顺娘小两口非常照拂。不管是不是服从王珍的叮咛,这份情面道痴记录心上。
世子如有所思,对袁本皋几人道:“可贵那些官员从都城赶过来,既要求见,就见上一见,省的落下口舌。只是孤久在藩地,与京官不熟,无需偏见。你们代孤传召,一起见一面罢了。”
到底是在宦海熬了二十多年晓得“过犹不及”。眼下都城大佬齐聚良乡,如果嗣天子没见旁人前,只召见他那才是“木秀于林”。
他是少年举人,未及弱冠就中了二甲进士,四十出头就熬到正三品侍郎。现在在侍郎任上已经五载,若无不测,知天命之前会升尚书。
在群臣眼中,这个法度当然没差,可这不是世子想要的。
现下已经是傍晚时分,这个时候为“礼节状”再争下去也没意义,担搁明日路程,并不是功德…
王琪倒是有些不美意义,即便他会将王府攀亲,可这三位都是王府重臣,又随世子进京,定会位列人臣。他便也非常客气与之见礼,不敢有半点怠慢。
在一干花甲之龄的京堂中,他四十多岁的年纪还属于盛年,出息可期。
这就是“礼节状”,除了安排如何入宫的法度外,就是第二步文武大臣上“劝进表”。这也是例行法度,文武大臣恳请嗣天子即位。前两次嗣天子需谦善婉拒,请文武大臣另选贤君,第三次才气“勉为其难”地接管皇位。等完成第二步,嗣天子上报太后。由太后下懿旨,而后“择日即位”。
王青江在打量道痴,道痴也在打量这位王家宦海上的领头羊。
三人一道用了晚餐,想着明日进京事,就又去了馆驿。
这两人只想着是京中权贵给世子的“上马威”,才这般活力。
想到这个,他不由有些抱怨堂叔王青洪,好好的孩子出继何为,明显是未出五服的从堂兄弟,现在成了无服族人,名分上反而远了很多。
同这三位王府重臣比拟,王琪三人则显得没甚么分量。
说话的工夫,世人已经到世子院子前。门前都是仪卫把手,到了这这里,并不需查抄王府腰牌,只要世子传召才答应入内。
不过道痴与陆炳还罢,王琪倒是世子将来姐夫身份,算是王府半个仆人,是以三人都起家相见。
驿馆里即便住满了人,外头也好几重保卫,可表里庄严无声。
屋子里只剩下几个小的,氛围和缓很多。
世子即便想要固执,也不当是这个时一日不即位,就存在变数。
高康躬身道:“三位公子稍待,容奴婢通禀。”
世子却晓得,本身如果遵循这个“礼节状”即位,接下去说不定就是张太后垂帘,阁臣持续执掌朝政。毕竟他没到十五岁生日,也没有结婚,在世人眼中,还不是成年。
道痴闻言,不由有些担忧。
他下午将第一次送来的“礼节状”退归去,本有摸索之意,可杨廷和明显将他当作是无知小儿,第二次送来的“礼节状”上只是比一次讲解的更详细罢了,恐怕他看不懂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