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危机中的忧与思(财经郎眼07) > 第24章 当“城市化”遭遇“逆城市化”(上)(2)
王牧笛:之以是说要逃离北上广,此中一个很首要的启事就是现在的“都会化”有很多病,并且有很多的误读。此中一个引发很大争议的就是,我们很长一段时候把“都会化”简朴了解为“产业化”。
郎咸平:统共4000万平方米。
李银:这就是最后的实际。现在就是农夫工被束缚出来,在都会务工以后,动员了都会的海内出产总值,这就是“都会化”的目标。但是成果变成甚么呢?变成了农夫工不敢消耗,按捺了内需,以是我们的经济布局是以出口为主的。
郎咸平:对,又是“产业化”。有一个叫《交际事件》的杂志赐与重庆形式很高的评价,但是重庆形式还是没有跳出“产业化”拉动都会生长的门路,固然它和我们本地地区不一样,本地地区的产品90%是出口,重庆的产品90%是内销。但还是没有逃出“产业化”拉动都会生长的宿命,这是非常可骇的。那我叨教你,“都会化”达到顶点以后,你下一步该做甚么?
郎咸平:对,不如结合起来闯市场。能够像深圳一样搞股分有限公司,比如说你这边有1000亩的地盘,如何开辟呢?就是由你们所选出来的董事长跟总经理卖力跟当局构和,跟开辟商构和,然后好处就归你们这一批人。
郎咸平:对,但是你晓得中国的环境不太一样。我举个例子,按照我们的研讨显现,中国经济80%的增加来源于钢筋水泥,20%来源于劳动力的投入,根基上没有技术进步。是以我刚才讲了,产业出产,出产的是钢筋水泥;促进都会生长,用的是钢筋水泥;拉动房地产生长,消耗的还是钢筋水泥,到最后我们发明,都会没有任何技术进步。更可骇的是,只要“都会化”一停止,甚么都停摆了。那我叨教你,美国事如何对付这个呢?
李银:这绝对是有题目的。对于北京的空置率,到底谁能给一个官方的说法?现在统计局不敢说,这就申明它有题目。但我感觉在这方面,重庆做的不错,它处理了农夫工进城居住的题目,首期大抵要花500亿来建公租房。
李银:对。
王牧笛: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也说,有两股力量在鞭策未来天下经济的生长,一个是美国高科技的力量,一个是中国“都会化”的力量。并且中国“都会化”速率之快,用22年走完了英国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的路。
“都会化”的误区
李银:但是中国要用10年的时候走这么长的路。
李银:同时财产集群起来了。
李银:但是,因为“都会化”的生长,都会圈渐渐开端构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一带构成了一个龙头,也开端辐射了,以是呈现了二三线都会的兴旺生长,它们有商机,有更多的机遇和杰出的报酬吸引白领人群的事情。
李银:题目是为甚么要走这个弯路呢?别人走过了,我们还要再走一次。
王牧笛:2010年初有一个调查陈述,叫《中产家庭幸运白皮书》,中国经济最为发财的北京、上海、深圳等都会的中产阶层幸运指数相对较低,与人均支出不成反比,特别是2009年房价飙升,令很多中产者感到痛苦,住房成了豪侈的事情,这也是他们要逃离北上广一个首要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