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忙了小半天,到天气暗下来时,世人都累得不成模样。朱桂达那儿又采买了一些东西返来,待将东西搬返来清算好,红珠实在累得动不了。幸亏朱碧云歇了半下午感觉好了些,也不躲屋里了,早早到厨房做好了晚餐。
“你做的对。”红珠点点头,到底这事事关朱碧云清誉,能少一小我晓得天然更好。
程文涵一愣,道:“姐姐,我也……没想去。”
晚餐时除了朱妍梅另有些笑语欢声,旁的人也没小我说甚么。朱伯修的晚餐是朱紫兰送去的,而姜氏,早说她不吃。
幸亏当时西山上另有个山神庙,庙里恰好有个老衲人住着,倒是个懂医术的,老翰林的家民气急之下就将人搬到了庙里,这才救得老翰林一命。这一养病就住了三四月,待老翰林好了,与那老衲人却交上朋友。当时恰是隆冬,西山上倒是日日冷风习习舒爽得紧,老翰林是个怕热的,这一住又是几月。
要说这通安城,还真不是甚么人文聚集的地儿,比不了江南那一带书院各处的。现在这边最好的书院,就是约莫在二三十年前创建的西山书院了。
也不知这西山是不是真是个福地,从这书院里出来的学子竟真有几分气运,秀才举子出了很多,就是红珠她爹程桂棠,少时也在那儿读过书。厥后西山书院传出了名声,书院里请来的先生学问更高了,肄业的学子也更多了。因着那有教无类,不拘贫富的端方,书院的名声更盛。
程文涵想起一事,又说:“方才二舅提起来,说是那相济先生的卦象算了谷旦,年前就是年二十八,年后就是年初八……二舅说都成,若赶不上,那我们先过个松快年。”
红珠看着不像模样,便跟着去帮手了。本来这是给朱碧云备嫁,断没有要个小女人帮手的事理。可眼下熟谙里头的朱桂达和姜氏都不在,靠着一个既不熟谙又没力量的李氏,和一个光说不动的朱妍梅,怕是半天也寻不出一样东西来,朱老太太见红珠帮手也没体例说甚么。再厥后,连朱紫兰和程文涵也来了。
红珠用心瞪大眼睛唬他,“甚么胡说,这读书的事也能拿来胡说的么?看我不清算你!”
现在书院的山长还是那位老翰林,他已然8、九十岁了,身子仍旧安康、精力也好,但只是兴趣好了给学子们上一两回课罢了。副山长倒是朱伯修拜的徒弟蒋宣桐,听闻他还是老翰林的族侄,书院中事多数是他摒挡。
“行了,就当试一试。”红珠一笑,也没给他说甚么考砸了如何的话。她这弟弟偶然候心机太重了,她不肯学李氏那般逼着他,晓得了贰心愿,就让他一试,即便一次不可,秋上再去也成。
“我晓得了。”红珠缓慢答,而后立马往堂屋奔去。
这书院创建说来另有个原因,当年有个老翰林致仕后不肯留在京中被儿孙奉侍,只想着回籍保养天年、落叶归根,没成想归程行到城外西山,竟淋了冷雨生了一场急病,目睹都闭过气去了,真真急坏了家人。
待过了年,家人来劝,老翰林却不肯走了,只说西山是他福地,他要在这西山养老。老翰林在家中也是老太爷的辈分了,他这么一发话,儿孙们也不好硬劝,且通安离京也近,更好。是以不一年就挪了家财给他在山腰间建了处大房舍。
只是一想程文涵才虚岁十岁,红珠感觉还是小了,便道:“那入门试可严格了,你有掌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