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当然情愿,”道诚吃力地开口道,“但是师父,弟子和小师弟都留下来,您一小我……”
随后的日子里,国王忙着叫人整备戒坛,玄奘每天用半天的时候给求度人讲经说法,解释沙弥律仪,其他时候则挑选一间小禅房,与道诚相对而坐,将具足戒一一传授给弟子。
围观的人群悄悄地肃立着,等待法师的到来。
国王也带着他的卫队,浩浩大荡赶来观礼。他先依佛制上殿拜佛散花,然后便在戒坛的一边坐了下来。
道信点头道:“如果朵耶也晓得这些事理就好了,她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只要本身欢愉,别的甚么都不管。”
“你不必忸捏的,”玄奘看着他的眼睛说,“道诚,你跟师父说,情愿受具足戒,做一个真正的比丘吗?”
道通年纪虽幼,毕竟跟从玄奘一年多了,听了这话,竟似如有所悟。
“如果能既陪师父,又陪朵耶,那该有多好!”跟玄奘告别时,道信带着几分遗憾说,“大家间偏有那么多不快意事。”
跟着几声钟响,玄奘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还是是象牙般洁白的脸,还是是被一袭广大僧袍包裹着的颀长的身材。公众们在那条通往戒坛的小径上洒满了鲜花,玄奘赤足从这些浸满朝露的鲜花上缓缓通过,一步步地踏上戒坛。
他的手中并无戒本,因此采纳的是口传心授的体例:“佛陀临入灭时,曾嘱托弟子阿难说:佛涅槃后,汝等以波罗提木叉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波罗提木叉便是‘戒’的意义,由此可知,在无佛的期间,戒律就是我们的导师了。”
“你们不必担忧为师,”玄奘道,“为师从长安解缆,曾孤身独行万余里,穿越戈壁达到西域,不也没事吗?何况现在另有摩咄他们伴随,你们又有甚么不能放心的呢?”
道诚吃了一惊:“师父,您的意义是说……要我……要我……”
“师父你说过,人的身材本来就是一付臭皮郛,又何必固执?”道通嘟哝道。
“但是师父,你们都走了,这里就剩道通一小我了,”小沙弥有些担忧地问,“没有师父的指导,道通何时才气开悟呢?”
道诚看着师父,没有说话。道通半靠在禅床上,一会儿看看师兄,一会儿又看看师父,也不知该说甚么才好。
看到这沙弥一脸不觉得然的神采,玄奘又接着说道:“你用甚么体例来学佛,那是你小我的人缘。念佛、持咒、坐禅,这些都只是体例。究竟上,我们不成能一天到晚地去念佛、持咒,也不大能够整天都闭关打坐。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本身修改到一个普通的状况,阔别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根本和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了这一条,你用甚么样的体例也不成能有所成绩。”
玄奘叫他在本身身边坐下,道:“刚削发的和尚只能受沙弥戒,削发满一年且年及弱冠的沙弥,被法师证明操行高洁无破戒行动的,方可受具足戒。为师不成能在这里担搁一年之久,飒秣建国有了常住沙弥,却无状师传他们大戒,毕竟不甚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