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呼应。
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以是佐生也,赠襚、以是送命也。送命不及柩尸,吊生不及哀思,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物,轻物者不乞助;苟不乞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利夫秋毫,害靡国度,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之家。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贤者谓之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服从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成为天子大夫。
寝不踰庙,燕衣不踰祭服,礼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夫行也者,施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父老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出。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沉迷。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大夫之臣,拜不顿首,非尊家臣也,以是辟君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命、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当时,以是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以是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先攻其邪心。”
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文貌情用,相为表里表里。礼当中焉,能思考谓之能虑。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以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成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