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贤人。贤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可,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摄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行法至坚,好修改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到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施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时建功之巧,若诏四时;平允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搏若一人:如是,则可谓贤人矣。
故交无师没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性不敷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但是可化也。积也者,非吾统统也,但是可为也。注错风俗,以是化性也;并一而不二,以是成积也。风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六合矣。
故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伸而好降低也,指其顶者愈众。故明主谲德而序位,所觉得稳定也;忠臣诚能然后敢受职,所觉得不穷也。分稳定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诗曰:“平平摆布,亦是率从。”是言高低之交不相乱也。
凡事行,无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无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开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贤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有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有害为巧;君子不知,有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宗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觉得名也。诗曰:“为鬼为蜮,则不成得,有腼脸孔,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