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犍连:(梵名:Maudgalya^yana,巴利名:Moggall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诃目犍连(梵Maha^maudgalya^yana)、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号拘律陀(梵Kolita)、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当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面貌端方,自幼即与舍利弗友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San~jaya)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摆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学习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见佛陀,蒙其教养,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
摩诃波阇波提削发后,称为大爱道比丘尼,她以国母之尊入道,却能恪守教法,谦虚精进,热忱随和,遭到大众的爱护。大爱道比丘尼带领尼僧处置佛化的社会办事事情,慰劳穷户,救灾济难。她教诲儿童学佛,疏导妇女皈依,鞭策家庭佛法化,使得佛教的生长深切女性社会,动员社会的仁慈民风。
她曾三度要求,都遭到佛陀婉拒,因此感到愁恼哀思,因而忏悔发愿:“愿断除女人统统恶习,为求削发,尽形寿终不懒惰。”厥后,佛陀周游他国,弘法度生,摩诃波闍波提则带领五百释女苦苦跟随,一有机遇,就要求佛陀答应削发。她们更自削长发,着坏色衣,追逐佛陀。因为连日驰驱,衣服污损,身材颓废,描述蕉萃,阿难尊者见了非常怜愍,代为请命,但愿佛陀能念在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哺育之恩,悲愍纳受。最后,佛陀以母恩浩大,开例答应摩诃波阇波提等人削发。
「佛陀涅盘后,以谁为师?」
《大唐西域记》里记录了吠舍离的诸多圣迹,两千多年后还存有驰名的阿难尊者舍利塔。这座舍利塔呈覆钵状,深红色,保存较为完整,是浩繁信徒朝圣的首要环节。阿难尊者是佛陀的酒保,也是佛陀的堂弟,在佛陀身边二十七年间,阿难尊者除了奉养着佛陀的衣食起居以外,也为后代佛子,祈请了很多法教,且在厥后的典范结集时,口诵随行过程中,所听闻的法要,让世尊的生命,永久晖映娑婆众生,先人才有那么多的佛教的典范能够来读诵和深切。
佛陀慈爱地答复:“阿难!你和大师要记着,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碰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
2.大爱道比丘尼:即摩诃波闍波提,圣母摩耶夫人之妹,释尊同父异母弟难陀之母。因为摩耶夫人在释尊出世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代替姊姊负起抚养悉达多太子的任务,志愿嫁给净饭王为妃,厥后育有一子难陀。净饭王特地遴选三十二名宫女帮手王妃照顾太子,但是摩诃波阇波提对峙亲身摒挡太子的饮食、衣服、汤药,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吠舍离(Vaishali)又译为毗舍离,也叫毗萨尔,意为广严,是古印度佛陀期间最大且最为富强的都会之一,也是各国期间十六雄国之一跋阇国的都城,全族信奉佛教,在佛教文籍中有大量记叙。此城位于恒河的首要支流根德格河河边,即后代的印度比哈尔邦瓦伊沙利县。